堯帝與百姓的互動
隨著諫鼓和謗木發揮作用,堯帝和百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他經常親自到廣場和謗木前,和百姓們交談。有一次,一群孩子圍著堯帝,問他為什麼要設立諫鼓和謗木。堯帝笑著摸摸他們的頭說:“娃娃們,這就像你們在家裡和父母說話一樣,國家也是一個大家庭,本帝要知道大家的想法,才能讓這個家更好呀。”
百姓們對堯帝也越發愛戴。有個老婦人,她帶著自己親手做的糕點來到王宮前,要送給堯帝,說是感謝他能聽百姓的心聲。堯帝接過糕點,和老婦人聊了起來,瞭解到了一些民間的傳統習俗和困難。
新的挑戰與應對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貴族都喜歡諫鼓和謗木。有些貴族覺得這讓他們的權力受到了限制,以前他們可以為所欲為,現在百姓都能直接向堯帝進諫,他們很擔心自己的惡行被揭露。於是,他們開始暗中破壞諫鼓和謗木,還威脅那些來進諫的百姓。
堯帝得知後,十分憤怒。他下令嚴厲打擊這些破壞行為,對那些違法的貴族進行了懲罰。同時,他加強了對諫鼓和謗木的保護,增派了守衛,還讓百姓們互相監督,一旦發現有人破壞,立即上報。
智慧的傳承
在堯帝的努力下,諫鼓和謗木成為了國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這種聽取民意的方式被後世所傳頌和學習。許多年後,其他部落的首領都紛紛效仿堯帝,設立類似的機制,國家和百姓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順暢,而堯帝的這一創舉,也成為了他傳奇一生當中璀璨的篇章,被人們口口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統治者要心繫百姓,廣開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