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整理典籍
孔子帶著弟子們投身於整理典籍這一艱鉅任務時,可沒想到會遇到這麼多讓人啼笑皆非又驚心動魄的事兒。
一開始,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典籍的收集。那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沒有圖書館,找本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子路自告奮勇地去打聽訊息,這傢伙風風火火地跑遍了曲阜的大街小巷,逢人就問有沒有見過古老的書籍。一天,他氣喘吁吁地跑回來,興奮地對孔子說:“老師,我聽說城東邊的老張頭家裡好像藏著幾本舊書,據說還是他祖上傳下來的。”孔子眼睛一亮,立刻帶著幾個弟子前往。
到了老張頭家,子路上前敲門,門開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探出頭來,警惕地看著他們。子路大聲說:“大爺,我們是孔子的弟子,聽說您家有幾本古書,能不能借給我們看看,我們要整理典籍,傳承文化呢。”老張頭一聽,撇了撇嘴說:“哼,我怎麼知道你們是不是騙子?這年頭,誰知道你們拿了書會不會還回來。”孔子趕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說道:“老人家,我們以仁德為信,怎會做那不義之事。您的書若能助我們整理典籍,那是為後世子孫積福啊。”老張頭聽孔子說得誠懇,猶豫了一下,說:“那好吧,不過你們得在我這兒看,不能帶走。”
於是,弟子們就在老張頭家的院子裡支起了桌子,開始研究那些破舊的書籍。可這些書年代太久遠了,好多字都模糊不清,有的還被蟲子蛀了洞。顏回拿著一本被蛀得千瘡百孔的書,皺著眉頭說:“這可如何是好?好多字都缺失了。”孔子看了看,說:“我們只能根據上下文和其他相關的典籍來推測這些缺失的字了。”
正當他們研究得起勁的時候,突然一隻大鵝從旁邊衝了出來,撲騰著翅膀,把桌子上的書都弄亂了。原來是老張頭的寶貝鵝,它看這麼多人在自家院子裡,以為有什麼危險,就來“搗亂”了。子路生氣地想去趕鵝,孔子連忙制止說:“不可莽撞,這鵝也是老人家的心頭寶,我們小心些就是了。”
好不容易安撫好了鵝,繼續整理工作。這時候,曾參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有兩本不同的典籍對於同一件歷史事件的記載完全相反。這可引起了弟子們的激烈討論。子張說:“肯定是這本對,我看它的記載更詳細。”公冶長卻反駁道:“詳細不一定就對,也許是後人添油加醋了呢。”大家爭論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
孔子看著弟子們,笑著說:“大家先彆著急,我們要從多方面去考證。可以去詢問那些熟知歷史典故的老人,也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類似記載。”於是,弟子們又分成幾組,四處去尋找線索。
子貢這一組去了鄰國。在邊境上,他們遇到了一個關卡,守衛計程車兵故意刁難他們,說什麼也不讓他們過去,除非他們能回答出一個難題。子貢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巧妙地回答了問題,這才得以透過關卡。到了鄰國,他們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學者給他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資料,讓他們對那兩本典籍的矛盾之處有了新的認識。
而在曲阜這邊,孔子和其他弟子也沒有閒著。他們深入民間,收集各種傳說和故事,希望能從民間的智慧中找到解開典籍之謎的鑰匙。有一天,他們在一個集市上聽到一個老漁夫講了一個古老的傳說,這個傳說正好和他們正在整理的一本關於禮儀的典籍中的一個模糊記載相呼應,讓他們對古代禮儀的理解更加清晰了。
回到學堂後,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收穫。子路搶先說道:“老師,我這次出去可長見識了,那鄰國人說話的口音可真怪,我差點都聽不懂。不過我還是打聽到了一些有用的訊息。”說著,他便繪聲繪色地講起了自己的經歷,還時不時地比劃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顏回則靜靜地拿出自己整理的筆記,說道:“老師,我根據在老張頭家看到的典籍,又參考了其他資料,對‘仁’的內涵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我想與大家分享。”孔子微笑著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顏回便有條不紊地闡述著自己的觀點,其他弟子們都認真地聽著,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
孔子看著弟子們積極討論的樣子,心中滿是欣慰。他說道:“吾之弟子,各有所長,各有所悟。整理典籍之路雖崎嶇,但有你們在,何愁大業不成?我們不僅是在整理文字,更是在傳承先人的智慧,讓‘仁’的火種永不熄滅。”
經過無數次的討論、考證、推測和修正,他們終於逐漸梳理清楚了那些雜亂無章、殘缺不全的典籍。一部部整理好的典籍在他們手中誕生,涵蓋了歷史、文學、禮儀、哲學等各個方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