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章 早年立志

早年立志

在那遙遠的春秋時代,魯國陬邑昌平鄉迎來了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他就是孔子,名丘,字仲尼。雖說這孔家也曾是貴族世家,可到了孔子這一代,家境早已敗落,就像昔日輝煌的宮殿如今只剩殘垣斷壁,徒留往昔繁華的影子。

小孔丘自幼便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氣質,與周圍的孩童截然不同。當其他孩子還在為爭搶一顆甜美的糖果而哭鬧不休,或是在泥地裡追逐打鬧弄得滿身髒兮兮時,小孔丘卻被祭祀活動深深吸引。每逢村裡舉行祭祀,那莊嚴肅穆的氛圍、精美的禮器、繁複而有序的儀式以及悠揚神秘的祭樂,都像是有著魔力一般,緊緊抓住了小孔丘的目光。他小小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眼睛瞪得大大的,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回到家中,他便會用泥巴精心捏製出鼎、豆等禮器的模樣,模仿著祭祀者的姿態和動作,一本正經地進行祭拜,稚嫩的臉上滿是虔誠與專注,口中還唸唸有詞,彷彿在與天地神靈進行一場莊重的對話。儘管這些舉動在旁人看來不過是小孩子的玩耍之舉,甚至有些古怪好笑,但小孔丘卻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彷彿內心深處被一種無形卻強大的力量牽引著,對禮儀文化有著一種與生俱來、深入骨髓的親近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孔丘對知識的渴望如同春日裡破土而出的春筍,愈發強烈而不可遏制。他眼巴巴地望著村裡的學堂,那裡面傳出的朗朗讀書聲,就像美妙的音樂,時刻撩撥著他的心絃。然而,貧困的家境卻像一道無情的高牆,橫亙在他與學堂之間。家中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連維持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又哪裡有多餘的錢財來供他上學呢?孔子的母親看著兒子眼中對知識的熱切渴望,心中滿是無奈與心疼。為了幫補家用,小孔丘不得不跟隨母親承擔起各種繁重的家務和體力活。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大地,他便跟著母親去河邊洗衣,冰冷的河水凍得他的小手通紅;白日裡,他扛著斧頭跟隨大人上山砍柴,肩膀被壓得痠痛不已;農忙時節,他又在田間地頭忙碌,稚嫩的臉龐被曬得黝黑,汗水溼透了衣衫。但即便生活如此艱辛,孔子對知識的嚮往卻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動搖,就像燃燒在他心中的一團烈火,越燒越旺。

面對困境,孔子並沒有選擇默默忍受命運的安排,相反,他那顆倔強的心被激發得更加堅定。他聽聞村裡有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雖未曾開設學堂收徒講學,但偶爾會在閒暇之時與鄰里分享一些歷史典故、文化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孔子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是他獲取知識的一個寶貴機會。於是,他常常利用幹完活後的點滴閒暇時間,主動跑到老者家中,幫著做各種雜務。無論是打掃庭院,將每一個角落都清掃得乾乾淨淨;還是挑水劈柴,把水缸裝滿,柴垛堆得整整齊齊,他都做得一絲不苟。老者起初並未太過在意這個沉默寡言卻手腳勤快的孩子,然而時間一長,孔子的執著和勤奮漸漸打動了他。終於,在一次勞作的間隙,老者看著累得滿頭大汗卻依然眼神明亮的孔子,心中微微一動,開始在休息時給他講解一些簡單的文字、禮儀規範以及道德準則。孔子如獲至寶,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珍貴的珍珠,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底。他反覆揣摩、思考,在腦海中不斷演練,彷彿要將這些知識深深地烙印在靈魂深處。就這樣,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堅持,孔子逐漸積累起了初步的文化素養,為他日後的求學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次偶然的機會,像一顆流星劃過孔子平靜而又充滿渴望的生活。他得知鄰村將舉辦一場盛大而隆重的祭祀活動,這對於一心痴迷於禮儀的孔子來說,無疑是一場夢寐以求的盛宴。他滿懷期待地踏上了前往鄰村的道路,心中滿是對新知識的憧憬和嚮往。在祭祀現場,孔子完全沉浸其中,他的目光緊緊跟隨著每一個儀式環節的進行。從祭品的精心擺放,那每一件祭品的種類、數量和位置都有著嚴格的講究;到祭文的莊重宣讀,那抑揚頓挫的聲調彷彿在訴說著古老的傳承和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再到祭祀者們規範而又虔誠的動作姿態,舉手投足間都蘊含著深厚的禮儀文化內涵,孔子都一一用心銘記。他的眼睛裡閃爍著興奮和專注的光芒,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知識的盛宴中,周圍的一切喧囂和紛擾都被他自動遮蔽在外。

然而,他的這份專注和熱情卻如同平靜湖面投入的一顆石子,打破了周圍一些人的平靜。在那個等級分明的時代,孔子來自貧困家庭的出身成為了一些人眼中的刺。他們看著這個穿著樸素甚至有些破舊的少年,心中滿是不屑和輕蔑,認為他根本無權在此處指指點點,對他的存在感到厭煩和不滿。於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