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7章 煥然一新

時間的流逝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變動,半個月如靜水般流轉而過,但這段時日西北戰場的格局卻沒有那麼平和,而是如煮沸的開水般滾燙沸騰,屍骨未寒的旭烈兀若是泉下有知,定會倍感欣慰,因為他的死亡拉開了四國決戰的序幕,在這場被後世人稱之為蒙古由盛極徹底轉衰的著名戰爭中,一人之死微不足道,萬人之死亦無關緊要,但旭烈兀之死卻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數十萬軍隊的命運存亡,這種殊榮可謂萬中無一。

在一而再再而三喪子之痛的打擊下,唆魯禾帖尼徹底暴走了,發誓要將宋青書挫骨揚灰,她此時大權獨攬,她的意志就是整個蒙古的意志,旭烈兀死的那天,她就下令向宋青書率領的南宋軍營發起全面進攻,不留後路,宋青書是蒙古公敵,這個決定以及旭烈兀的死訊傳開,所引發的無疑是蒙古上下近乎山崩海嘯的同仇敵愾,無數士兵振奮震怒,就這樣,唆魯禾帖尼這個頗為激進不智的決議非但沒有受到阻塞,反而激發了蒙古大軍的凝聚力和仇恨心。

第二天,唆魯禾帖尼親自率軍向南宋軍營發動攻擊,蒙古、金國和南宋的臨時軍營距離不遠也不近,整體呈等邊三角形,蒙古騎兵的行軍速度舉世無雙,宋青書在跟隨進攻無雙城時就深刻體會過,不過半天功夫就臨近南宋軍營,不過南宋這邊似乎早有準備,做好了行軍佈陣,雙方在一處地勢不平的平原中相遇,不過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統領大軍的不是鼎鼎大名的齊王宋青書,而是翠羽黃衫霍青桐,雙方高層在經過一輪正常的嘴炮攻擊後,毫無花哨地發動了進攻的命令。

單論士兵素質和軍隊戰鬥力,蒙古都在南宋之上,這點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但蒙古大軍並非傾巢而出,不留後路,唆魯禾帖尼終究不是傻子,沒有被仇恨完全矇蔽心靈和理智,在局勢微妙難明的情況下,將籌碼和希望完全寄託在一個籃子上,試圖一役定乾坤是兵家大忌,她總得留著足夠的力量應對隨時可能出面攪局的金國,於是這一戰雖然極盡慘烈,但還沒有到失控的地步。

霍青桐與蒙古爭戰多年,相當瞭解蒙古的戰鬥風格和對戰特點,也為此制定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但由於回族的弱小,以前取得的那些優勢和戰果大多屬於小打小鬧,畢竟雙方的實力對比太過懸殊,再好的策略也難以取得太大的效果,可當她擁有足夠的資源實力後,那些精妙策略和佈局就發揮了相當的作用,不再是之前的智計有餘而力有不逮。

獨自統率二十萬大軍的霍青桐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風采,在這一戰中她彷彿對蒙古大軍的一切行動都瞭然於心,奇招頻出,後發而先制,蒙古騎兵無論正面衝鋒還是分散聚攏包圍,她都準備了合適的大招迎接,弄得蒙古士兵叫苦不迭。

鐵木真在世時,蒙古的軍事實力是無可爭議的諸國之最,誠然這與鐵木真和數位優秀兒孫以及麾下名將的英明勇猛脫不開,但能橫掃列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蒙古的實力太強,在一場場戰爭中打出了自信和氣勢,而這種自信又反向增強了蒙古的力量,直到最後睥睨天下,可以說這是一個驍勇狂野的民族的崛起史,但很可惜,這部光榮歷史的走向在一個無賴層出不窮的陰謀算計下發生了滑鐵盧。

鐵木真暴斃,相當於蒙古的精神旗幟和信仰轟然倒塌,而後面死去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則相當於斷裂了蒙古的未來(昨天剛死、屍骨尚溫的旭烈兀算是跌滅的最後一顆火苗),信仰和未來皆毀,那股充斥著每一個蒙古士兵的驕傲和自信幾乎全散,而這股精氣神正是蒙古大軍橫行天下的根基,少了這股精氣神,縱然士兵的速度力量和反應力都與先前無差,整支軍隊的戰鬥力也至少下降了三成。

另一個原因,六盤山和高麗之敗,死的不僅是統治者,還葬送了無數士兵和名將,他們才是征伐中原國家的主力,而這次前來計程車兵卻是鎮守西方諸國的朮赤系、察合臺系諸王軍隊和留守和林的遊兵散勇,西方國家大多弱小,與之相對的此次前來的軍隊戰鬥力本就不及死亡的數十萬大軍……

這只是其中最突出的原因,還有很多次要因素難以一一列舉,而與之相對的,南宋大軍的精氣神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就在數年前,宋青書未橫空出世前,南宋計程車兵面對其他國家計程車兵,尤其是金國、蒙古計程車兵,心態上就處於弱勢和下風,更直白講是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這倒不是因為南宋重文輕武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統治階層的懦弱,如趙構這般對外苟且求安的皇帝,在宋朝上百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太多,向遼國割地求和、向金國納供求安、與西夏久爭不下、於蒙古稱臣俯首……

這樣的歷史,這樣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