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人員的支援下都會做。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甚至很多人都能搞出一套漂亮的方案來,但這又有什麼用呢,如果戰爭沒有意外,豈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一代名將了。
這明顯是無稽之談,能夠最後成為名將的,往往都是鳳毛麟角,而區分名將與普通將領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看他如何處理,戰爭中突然發生的種種意外了。
例如,我國的著名戰將,粟裕同志,就是一個處理意外情況的絕頂高手,很多危急萬分的局面,經過他的深思熟慮後,反倒最後能被利用起來,成為決戰決勝的大好條件,這種出類拔萃的能力,就是成為絕代名將的重要先決條件。
朱可夫顯然也是個中高手,他不但及時調整兵力,擋住了日軍的側翼襲擊,還巧妙的利用了這次機會,集結重兵,準備一口氣打垮日軍的河西兵團。
當他意識到米哈依爾已經成長為一位出色的指揮員後,更是毫不吝惜的,將手中的精銳主力,全權交於他指揮,如此心胸與氣度,如此才智與魄力,真是世間罕見。
要知道,朱可夫自身可是揹負著巨大的壓力,在東線與日軍周旋。
當裝甲叢集和步兵170團調到西岸後,東線的蘇軍就只剩下57師第171團和82師的另外兩個團了。
表面上看起來,朱可夫用三個步兵團,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對抗日軍一個戰車師團和一個5000餘人的72聯隊,似乎也不算太吃虧。
但真實情況,遠比表面上要危急的多。
步兵82師是一個標準的地方師,這種部隊在蘇軍的戰鬥力排序中,連三流都算不上,基本相當於民兵水準。
這種地方師計程車兵們,平時並不是一直呆在大營中訓練,而是在居住地附近,分期服役,第一年通常只有三個月的集訓,用來學習各種軍事技能,隨後的四年,每年更是隻用服役一個月,就徹底完事了。
這種零零散散的訓練,根本無法讓地方軍隊形成有效的戰鬥力,曾經遭到過很多紅軍將領的反對。
而最高統帥部之所以採用這種無奈的辦法,就是希望能用盡可能少的成本,維持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來緩解蘇聯建國初期的財政困難。
除了鬆垮的訓練以外,該師還充斥著大量的老齡化人員,指揮員甚至都無法有效的維持,該師的軍人紀律。
每當日軍炮火響起時,總會有些士兵們,頭也不回的向後方跑去,看得朱可夫都頭痛異常,必須在後方隨時設立關卡,來收攏重組這些逃兵們,才能勉強維持該師的戰鬥力。
82師最有戰鬥力的,還算是步兵246團(彼得所屬)了,這個團集結了該師的大部分精華,可即便如此,在上次的諾門罕大戰中,他們的表現也不敢說有多麼的出色,在依託堅固陣地防守的情況下,傷亡還經常會高出進攻的日軍不少。
要不是最後米哈依爾橫空出現,發動了猛烈的炮火支援,再加上第三營營長彼得,還是個勇敢善戰的漢子,步兵246團,估計在上次戰役中,就會被日軍吃的一乾二淨了。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朱可夫才堅決將246團從82師當中給挖了出來,交給周逸龍親自打理,並在給他們補充新兵時,使用了經過正規訓練計程車兵,而不是那些業餘的地方民兵們。
現在,除了正規軍的171團外,朱可夫就只能依賴82師的另外兩個“民兵團”,來對抗武裝到牙齒的精銳關東軍們了。
當然,面對如此險惡的局面,朱可夫也不是全無準備,他也有自己可以拿得出手的殺手鐧,那就是強大的蘇軍炮兵群,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恐怕在周逸龍發起反擊前,東線的蘇軍就要全面崩潰了。
但即便如此,朱可夫也不可能長期依靠這點兵力,去跟日軍死磕。
畢竟,根據最新的偵查情報顯示,日軍還有一個精銳的步兵聯隊(第7師團26聯隊),一直呆在大營中,作為預備隊而沒有投入使用。
接下來的情況,就是在東岸,蘇軍防守,日軍進攻;而在西岸,掌握強大兵力的周逸龍將發起反攻,日軍23師團將被迫陷入防守。
對於蘇軍來講,這是一個東頂西攻的驚險局面,就看誰能更快的,打破對方陣地,擊潰對手了。
留給周逸龍的時間不會很多,就看這個小傢伙,能不能迅速的抓住戰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