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監,請釋放我的同仁”。憲兵雖然拿父親沒有辦法,但也沒有答應他的要求。後來父親透過張學良將軍才把他的同仁們救出。說起這一段事情,中間還有一個小插曲,,父親得到張學良將軍的回覆之後,前往憲兵司令部看守所,發現陳築山正在專心致志地教兩名憲兵讀千字文,都沒有發現他的到來。當陳築山他們離開看守所的時候,有的憲兵竟然依依不捨起來,希望陳能教會他們讀書。

父親說,為什麼我們要深入民間?為什麼不在大城市當校長做官?我們這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學經濟的、學教育的、學政治的、學農業的、學衛生的……不願留在大城市,要到人民群眾生活中去找一條生路,這種做法是革命的空前的,在我們的歷史上是沒有的……

今天的人們經常說博士下鄉這個詞,其實我父親跟他的同事們在78年前已經在當時的定縣親身實踐了。

剛才我跟你講過,我們家在1929年搬到了定縣。父親穿粗布大褂,號召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我們從北京連家屬一同去,與農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樣,才逐漸成了農民的朋友、親人。”

當時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實驗區每年在職人員大約120人,除了我父親,還有擔任過國立北京法政專科學校校長的陳築山、創辦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並擔任校長的鄭錦,留美的謝扶雅、瞿菊農、馮銳、熊佛西、李景漢、湯茂如、霍六丁,留日的陳築山、張天放,留德的黎季純和留法的孫伏園等海外歸來的博士、碩士,也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有專家說這一舉動標誌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學而優則仕”與“坐而論道”等傳統觀念的超越。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晏陽初:他提出了第五種自由(3)

父親說,為什麼我們要深入民間?為什麼不在大城市當校長做官?我們這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學經濟的、學教育的、學政治的、學農業的、學衛生的……不願留在大城市,要到人民群眾生活中去找一條生路,這種做法是革命的空前的,在我們的歷史上是沒有的。

“自北京遷到定縣,不是地理上幾百里路的距離,實在跨越了十幾個世紀的時間。我們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在各方面盡力使我們適應鄉村生活,和農民同起同居,千萬不能在定縣形成小北京!”父親這樣註解走進民間的真實意圖:我們知道自己不瞭解農村,才到鄉間來求知道。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裡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換句話說,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可是農民化不容易,必須先明瞭農民生活的一切。

“我們知識分子應該向平民學習。他們受了千辛萬苦,他自己有一種不朽的經驗,他們受過的苦楚,我們一點也不知道。我們要很好地向他們學習,民間流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觸景而行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氣派多大!這些話很能代表一般鄉民的精神狀態。”

當時父親在定縣推行的鄉村教育,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推行四大教育,就是: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

其中主要的是文藝教育和公民教育。文藝教育在定縣包括運用注音字母識字遣詞;閱讀聯絡實際指導行動的課本、文藝創作和民間讀物;學習科學技術常識開展實驗。還創辦農民報、組織農民投稿、編輯、發行,稿件涉及文藝、生計、衛生、社會公益活動、抗日活動諸方面,不會寫的字可用注音字母代替。當時平教會創辦了縣廣播電臺,組織農民編排節目,播放國內外新聞、教唱歌曲、播送農產品日用品行情及教育動態。公民教育主要是進行團結、自治的教育和組織工作。以平民學校畢業生在各村的同學會為核心,開展各項社會教育公益活動。實際上,農民報、廣播電臺、農民劇團、衛生保健網、農業合作社都起著教育和組織作用。

我對平教會的印象,對農民工作的印象都是從父親那裡知道的,他跟我講他們在農村的故事。他說:平民學校畢業生是以後鄉村建設的骨幹,他們組織起來成為畢業同學會。他們有時候去抓賭,賭錢都是地主在那裡賭,他們抓賭地主把他們趕出來。那麼怎麼辦呢?只好在地主的門上灑糞,灑的是驢糞。我父親說:〃抓賭好是好,但是,當是用法律的辦法去解決,不要自己去這樣做。〃

那時候日本人已經越來越逼近定縣了, 那一帶已經開始武裝了。我看到平民畢業同學會有自發的武裝。我們有一個巴中縣的親戚,,黃埔軍校畢業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