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刻,那時候的亞洲反而更能取得和平,亞洲就有可能像歐洲聯盟那樣邁向一個新型的亞洲聯盟;中國和日本也有可能實現歷史性民族大和解,中國和日本未來的關係將類似德國和奧地利、美國和加拿大的關係。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反而讓中日易於和諧相處,反而能保證亞洲諸國共同的和平發展。

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和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他的系列預測中國的叢書裡如《中國,出租中》、《力用中國》和《競爭中國》中一再預見到:日本超過中國是個歷史的異態,隨著中國史無前例的龐大的工業化的基本完成,東亞的歷史自然而然地要回到歷史的常態——即中強日弱的局面,日本要做好準備,成為八分之一國家(即其國民生產總值50年後只有中國的1/ 8)。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基本反映未來的大趨勢。

中國和日本相比最大的優勢是:時間在中國一邊。今天的中國正如梁啟超所期待的那樣,是青春的中國,朝氣勃發,其旺盛的活力,其大國氣度,世人矚目。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成為與美國比肩的頭等強國必將成為現實。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 海陸權雙重特徵的“天命大國”(1)

一、陸權VS海權

一方水土,造就中國性格

基於中國在歐亞大陸地緣政治上的雙重特徵,即是具有“邊緣—中心”身份的特殊歐亞大國。“世界島”中心地帶的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已經深入亞歐世界島的心臟地帶,中國經濟的興起以及與中亞五國貿易旺盛的發展讓這片古代絲綢之路煥發了全球化時代的新生機,中亞合作組織使得中國得以深刻介入歐亞世界島的心臟地帶,這是在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另外一個重要的地緣政治變化。中國西部邊疆的特徵讓中國具有心臟地帶的中心身份,中國強大的經濟力量使得中國有能力吸納心臟地帶的資源,陸心地帶中國有利的地位和發展態勢為中國崛起奠定了西部的能源保障。

中國沿江沿海則是中國人口、經濟、工業和現代科技密集的地區,龐大的人口資源,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使得世界島東部邊緣地區成為中國崛起樞紐地區,改革開放的國策使得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世界工廠,長江猶如蓄勢待發的弓箭射入大海,這把改革之弓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中國經濟已經深深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國際經濟分工之中,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緊密聯絡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的地緣局勢和地理位置,中國這樣“邊緣—中心”身份特徵的國家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歐洲聯盟能夠整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的話,也將具有“邊緣—中心”身份,但這只是將來時,而不是現在時。而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留給我們的地緣遺產則是現在時。如何運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事關未來中國的大局。

現在國內關於中國究竟應該成為海權大國,還是應當繼續延續陸權大國傳統的熱烈討論,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和國民的思維理論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事實上,不應該將陸權文化和海權文化截然分離開來。一般認為陸權與海權是與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聯絡起來的,陸權代表的往往就是安土重遷,安於現狀,固守本土,以家族為中心,與此相適應的是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與陸權思維相聯絡的政治制度則是專制主義的政治制度,這樣的專制政體代表的是僵化、凝固和政治壓制。

而海權則被賦予了更多的積極含義和現代元素,海權思想代表的是自由、冒險、勇於探索、勇於創新,與海洋思維相適應的是海外貿易和商品經濟,藍色的海洋帶來的是自由競爭和開拓進取,與海權思維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則是現代的*政體和法治國家。一般中國國內的陸權和海權的討論中,凡是提倡海權的觀點都易於從文化上批評中國千年封閉凝固的陸地思維,認為海權的自由思想是當代中國最缺乏的意識觀念。而美國著名的地緣政治學者Saul Bernard Cohen在其《世界系統中的地緣政治》裡敏銳地觀察到了中國具有“大陸”性格和“海洋”性格,在他看來,海洋特性和大陸特性是截然對立的精神元素和制度元素,中國未來取決於這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較量,甚至中國不同的區域和省份都面臨“海洋中國”和“大陸中國”這樣的身份對立,這樣的問題處理不好,會成為中國內部衝突的潛在危險。

海權意識和海洋意識的確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比較缺乏的元素,同時也是當代中國國民意識中亟待加強的一部分。但是簡單地否定陸權觀念和陸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