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的挑戰者。在這樣一種空前複雜的格局中,究竟是雙方的共同利益能夠防止雙方的衝突,還是中美衝突不可避免,這是我們現在很難預測的。但有一點可以預測的是:僅僅憑著中美是全球化的共同推動力量,中美雙方都是市場經濟國家,中美成為經濟共生體,很難判斷出美國是否會威脅中國經濟通道和能源運輸。相反,歷史事實證明了,美國在國家經濟利益受到本體系內部國家的挑戰和威脅的時候(德國和日本),美國總是使用違反現代市場經濟的手段去壓服別國(德國馬克升值和日元升值),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世界自由貿易體系從來就是強者需要自由的時候就高唱“自由貿易萬歲”,強者需要維護本國經濟利益的時候就採取非市場經濟的政治霸權手段。誰能擔保美國在對中國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打算落空以後,不會採取其他手段?尤其考慮到中國不似德國和日本,美國單純地運用體系內的霸權手段是無法對付的,誰能擔保美國不會在中美貿易衝突千鈞一髮的時候暗示中國的海權仍然掌控在美國手中?美國正在為日本鬆綁,鼓勵日本發展海洋防務力量,如果我們只是寄託於中美具有巨大共同利益就幻想美國放棄遏制中國,那未免太過幼稚了。
當然,中美經濟利益的相互滲透是好事情,是我們可以合理利用的資源,將中美的利益逐步實現戰略捆綁,但是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危險,我們就應該作百分之百的努力。正如人類對待飛機這樣的空中交通工具一樣,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安全隱患,人類依然會竭盡全力去改進飛機的安全性。這也是當前中國海權的寫照,我們哪怕有一萬個有利的因素,但是隻要戰略上存在被封鎖的危險,我們就必須去改變,爭取將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無論美國有沒有封鎖中國海洋和能源通道的意圖,但是隻要美國有這樣的能力,就會讓我們在國家戰略上處於不利地位。中國人特有的獨立精神使得我們必須正視海權這樣一個事關國家命運的問題。
如果關於海洋戰略的大方向能夠得到基本統一的話,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中國在當前的國際文明體系中如何能夠平穩實現海權,又不會招致西方世界聯手抵制中國以及引起國際社會的疑慮。
第七章 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1)
國際知名的經濟學雜誌《經濟學人》刊登過一篇題為《龍與鷹》的文章,認為當前世界經濟由兩個火車頭拉動——中國小火車頭和美國大火車頭。中國是“世界工廠”,負責製造,美國則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負責消費。
這樣就產生了中美經濟“連體嬰”現象: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離開了誰,都會出問題。中美之間的問題,不僅僅是兩國之間的事情,也是全球的事情。無論哪一方,它的國家戰略,就是全球戰略。
當前真正稱得上“頭等強國”的,還只有美國。中美兩國在下一波歷史演進中,是此消彼長?是共生共榮?還是你死我活?這是一個戰略判斷問題,事關中國未來發展大計。判斷決定定位,定位決定戰略,戰略衍生戰術。
一、未來15~20年,決定中國命題
突破人均10000美元
未來15~20年將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意義:
(1)數代中國人的夢想——成為現代工業化國家的目標將在我們這一代實現。我國2006年修正了GDP資料,將服務產業的產值進行了統計,計算到國民生產總值裡,根據新修正的GDP總量我國在2006年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700美元,而根據日本經濟起飛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經驗來看,亞洲國家(地區)的人均GDP從1000美元或是1500美元衝到10000美元僅僅是15~20年的事情。這當中不光是經濟增長本身帶來的財富積累,重要的一點是,亞洲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普遍壓低本國貨幣和世界其他主要貨幣(比如美元)的匯率,以求在經濟起飛的初級階段取得國際比較優勢,促進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亞洲國家貨幣對美元的比價將逐步回覆到接近本國實際購買力的真實水平,貨幣升值的因素會加速地使亞洲國家從發展中國家轉變成發達國家。中國現在的人均GDP為1700美元,而按照現有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每隔10年翻一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即使考慮到中國人口總量未來20年緩慢的增長,中國的人均GDP在匯率不發生任何變化的情況下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