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章 軒轅氏族

知曉這其中秘密。

那軒轅黃帝,為中原始祖、人文初祖,我等皆為黃炎之後,我族雖是鮮卑後裔,亦是黃炎之後。

眾族共尊始祖,萬劍山莊複姓軒轅,更是黃帝之後,今有此舉,實屬在理。”

原來,獨孤天云為鮮卑族後裔,家族遺傳漢地數百年,早已歸漢所屬,語言通漢,身著漢服,亦過漢人生活,但其姓氏複姓獨孤,即顯現身份出身。

雖然他們風俗習慣此時已與漢人無異,但難免心有卑微之感。

獨孤天雲雖知自己家族來源為鮮卑貴族,出自東漢皇族,為光武帝劉秀後裔,以部落為姓,但身處漢人中間,總覺得自屬東夷、北狄為少數民族文化沒落之族,往往內心卑微,此關難越。

北宋初年,民間曾有人編撰《百家姓》傳世,所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落到複姓列部則是“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鍾離宇文,長孫慕容”等等。

然“獨孤”一姓,卻未能列屬百家之姓,一方面確實是獨孤一族人丁不旺之故,另一方面也難免顯示了獨孤氏族之地位沒落。

萬劍山莊出自軒轅氏,名列《百家姓》,更以軒轅黃帝嫡裔自居,在地位等級上,確實遠超獨孤部,這也是當下江湖現狀。

由此而來,獨孤天雲對自身的家族身世常有卑微之感,是在所難免。此種心理,獨孤一族自不會向外人道也。但越是不足以向外人道也之事,卻往往內心關口難越。

實際上,獨孤天雲本不應該自卑於自己氏族出身,其自卑原因,仍然是過不了世俗人口眼之關。而另一方面,還是他見聞粗淺,不能洞明通達中華文化歷史之故,故其方有此出身卑微之感。

鮮卑一族,其先為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加之後來,如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等等諸多內外因故,致使中華民族族群風俗變易,分散諸方,難趨一統。而那有熊氏,本來就是黃帝部落,為軒轅黃帝之苗裔。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二字,後世傳為姓氏,實乃時間久遠之故,中華姓氏文化繁而雜、多則惑之文字演化常態。否則,萬劍山莊此時則不能以軒轅為姓,當改姓公孫了。

“黃帝者,少典之子”,黃帝是為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這些僅是同一族人的不同稱謂而已,並無奇特。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常常統稱各方少數民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實則也只是以“東西南北”之地理方位命名而已,後世多以為此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有歧視外族之嫌,實乃不通明中國文化之誤解。

《禮記·大學》中記載:“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這裡所說的是:殷朝在沒有失去民心的時候,還是符合上天之道德準則的。現以殷朝為鑑,可以發現護守天命,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

何謂中國文化之天命?何為中原文化之天命?在聖,有道有德者居之。在人,君子先慎乎德。倘世人皆慎乎德,乃護守中華之天命者,即皆可為君子。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中華之天命,在於以道德為本。倘於道德上舍本逐末,則與中華天命不符,故有“容迸”之別。

故而在《禮記·大學》中又有言說:“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之中,如果一個人,雖然他沒什麼技藝本領,但是他為人身心誠懇,說明這個人心胸寬廣,是為能容。當其他人有所本領技藝時,他也能像自己擁有一樣內心歡喜,別人嚮往聖德,他也向往喜好,並能夠給以讚賞,這就是說,這個人有所容量之表現。這樣的人,是能夠保護我們的子孫後代的,這樣的人是有利於我們國家的。

但如果有一個人,雖然他很有技藝、很有本事,可是他心胸狹窄,又不願追求聖德,甚至對他人橫加阻撓、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