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五十九章:技術難題

國的科學家縝密的論證後,發現華盛頓給出的計劃有很多的漏洞。

後來據美國宇航局的知情人士透露:這份計劃還沒有進入到論證階段。

這個結果讓大家啼笑皆非,華盛頓捂的嚴嚴實實的寶貝,最多隻能做個參考。

議程終於進入到了下一個階段,各國科學家開始商量著以美國的火星計劃為藍本,制定完善的計劃。

這個工作一開始,大家立即發現,美國宇航局的計劃裡,並沒能解決去火星的兩個關鍵問題:

一是設計一艘可靠的行星飛船,二是飛船和宇航員的補給問題。

宇航員起碼要在飛船上待六個月,經過最初的論證,冬眠系統暫時沒辦法搬到飛船上。

主要是因為冬眠系統太笨重,在太空中雖然沒有阻力,但是每加一千克負重,火星任務都會新增一分負擔,幾噸重的冬眠系統將會是火星飛船的累贅。

關鍵是甦醒後的恢復期太長,很難適用於太空環境下的任務。

宇航員在火星活動時的補給,可以提前進行送遞,可是在六個月的航行中,卻要帶上充足的補給才行。

同時飛船的燃料也是個大問題。月球離地球只有38萬千米,從地球的近地軌道加速後,光靠太空滑翔就能到達月球。

而執行火星計劃的時候,已經來不及等到火星到達地球的近地點,要在火星離地球9000多萬千米的位置登陸。

兩者的距離太長,必須在行程中進行一次加速。

不僅如此,在將要到達火星的時候,還要進行相應的減速,才能進入火星軌道,不然很容易跟火星擦肩而過。

既然冬眠系統暫時無法應用在太空,大家便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核聚變系統上。

只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多帶些補給,再把飛船建得大一點,難題也能迎刃而解。

而可控性的核聚變技術的研究,眼看就要成功,但終究還差著臨門一腳。

丁儀估計,起碼要到明年初才能實現得到可控的核聚變技術。

但也只是有了這個技術而已,到應用階段,還會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起碼十年內,核聚變技術還無法驅動火星飛船上的大型發動機。

航天發動機實在太過巨大,就拿中國長征九號火箭的液態燃料發動機來說,負責擺脫地球引力的第一節火箭的五個發動機,每個都有兩層樓那麼高!

即便是在太空中所使用的第三節火箭,三個發動機每個也有三米多高。

核聚變發動機肯定會小一些,結構和執行原理也跟火箭的發動機完全不一樣,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