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江氏也從兩個嫂子口中知道了大侄女的事。
宴席散去後,妯娌姑嫂三人在丫鬟的簇擁下來到暖閣小憩。
江氏憂心忡忡,“世謙那孩子,好端端的,怎麼就……”
王氏心疼女兒,眼眶不覺就紅了。
這種時候,哪怕平時經常會和長嫂掐尖要強、爭強好勝的朱氏也說不出什麼風涼話,輕輕的拍了拍大嫂王氏的手,無聲的給予了安慰。
王氏埋怨道:“議親的時候怎不見陸家說自家兒子身體有問題,這才成親不到兩年,他們家裡人都是什麼心思?”
是啊,成親未滿兩年丈夫就抱病在床,危及性命;
這顯然是打孃胎裡的不足之症,而這事江家人全然不知,可見當初兩家議親之際,陸家是有所隱瞞的。
王氏越想越氣,恨不得即刻衝到陸府找陸家人理論一番。
江氏也是個暴脾氣,眼神已然也帶上了怒火。
好在朱氏理智尚存,按住了長嫂和小姑子。
“你們倆可別衝動,如今姑爺患病一事已經傳開,明眼人都知道是陸家不厚道;今日是公爹壽宴,若是鬧開了,丟得是咱們家的臉面。”
王氏急得眼睛都紅了,“陸家最多就是名聲不好聽,可姑爺若是治不好,我女兒後半輩子可怎麼辦啊。”
江氏心疼侄女,也惱怒於陸家的隱瞞,但對嫂子的這個說法,她可就不贊同了。
“大嫂,你這話說的,就算是夫妻,也沒道理因為一人而犧牲自己的後半輩子啊;說句不中聽的,姑爺若是能痊癒,自是老天庇佑,夫妻倆繼續好好過日子;但若姑爺是個沒福氣的,就這麼撒手西去了,難道讓我們家的姑娘在陸家守寡蹉跎掉下輩子?”
王氏抿著唇,沉默不語。
顯然,江氏所說,就是她心中所想。
王氏之父王羽,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古板保守,人稱“老頑固”。
王氏深受其父影響薰陶,理所當然的認為女子就該三從四德、從一而終。
所以在聽聞姑爺這病可能不太好時,她的確下意識想到的是女兒餘生都要孤獨一人。
倒也不是說王氏不疼女兒,只是她天生的思想限制,在那個情形下,她只能想到那一條路。
而江氏的這番言論在王氏固有的認知中,當屬離經叛道、不可思議。
江氏見嫂子這個樣子,心裡更氣,要是侄女婿真沒了,侄女正是如花似玉好年華的時候,她這個做姑姑的都不捨得、也不可能讓侄女從此守寡不嫁,王氏這個做親孃的倒是迂腐!
江氏不理解的,朱氏卻是不意外。
妯娌倆同一屋簷下相處這麼多年,王氏的脾氣秉性朱氏很清楚,人品沒得說,但做事太過一板一眼,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也不曉得處事圓滑。
下人們也因此不滿過主母的苛刻,楚老夫人就讓二兒媳,也就是朱氏從旁協助。
但有些話好聽不好說,朱氏從來知道大伯哥是江家未來的家主,那大嫂自是毋庸置疑的當家主母。
她嫁過來之前就知道,所以對大嫂管家一事,從來沒有任何的不滿或者嫉妒之心。
但婆婆提出讓自己協助大嫂主事,雖然朱氏自己問心無愧,從不曾背後暗箭傷人,但王氏心裡卻忍不住會多疑猜忌。
為此事,妯娌倆的關係沒了剛進門時的和睦融洽,但好在都是有修養、講體面的大家閨秀,雖然關係疏遠了,但也沒有真的鬧過吵過,最多也就是兩人互嗆互懟幾句。
佔便宜的高興高興,被噎得沒話說的,自然就要鬱悶一陣。
如此迴圈,多年如此。
朱氏雖然和王氏不對付多年,但和家裡的侄子侄女沒仇,都是她看大的孩子,她也是有感情的。
“三妹說得對,治病救人的事,陸家自有主張,用不著咱們操心;咱們現在,該是為玉妍備好後路才是。”
王氏喃喃,“後路?”
丈夫死了的女人,還能有除守寡以外別的出路嗎?
反正在王氏的認知裡,是沒有的。
朱氏恨鐵不成鋼的看了眼王氏,繼續說道:“玉妍才二十歲,花一樣的年紀,餘生還有大把的好年華,想把咱家閨女困在他家守寡,門都沒有。”
“若是姑爺真出事了,等喪期一過,咱們即刻帶著車馬去陸府,將大姑娘風風光光的接回來;江家沒有窮到養不起一個姑娘,江家的姑娘也沒有在外受委屈的道理。”
王氏以前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