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把環,臂,弓,機分開詳解,弦的問題不需要他考慮,那是工匠的事情。
還有箭。神臂弩的威力一半在箭上,需要特製。
這種弩弓的效果是大力穿透傷害,不過在這個時代夠用。破甲就行了,可以加個血槽來放血。
還有弓輪,雖然不可能製造全鋼弩,但是弓輪應該可以。這東西實在不行了沒關係,但是一旦成功那就賺了,那射速馬上就能飆起來。
在西方得到了鍊鋼以及弩弓的製做方法以後,曾經造出過一種鋼弩,但體積重量都太大,不實用。
“郎君,所畫可是弓弩?”老工匠看了一會兒問。
其實幾個人都看出來了。張軍就是把弩機改成了現代樣式,這樣更實用,其他的和這個時代也差不多。
“且等。”張軍仔細的把每一個構造畫清楚,然後標上尺寸。因為在不斷的換算,不敢分心說話。好在硬碟化的大腦能幫上忙,讓他輕鬆了不少。
“以某的計算,此弩弓應該能射三百步,可洞硬鎧。丈人可細觀此鋼輪,若能製得,黃口稚子亦能開弩,就怕,製造太難。”
“三百步?”
“某略通數術之學,反覆算計得此結論。”張軍在弩弓剖面圖上標明瞭複合方式,尺寸,仍然沒寫材料,只是寫上了要求。
多層複合這種技術在大唐不算難事兒,可以實現。甚至這會兒的工匠已經可以做出密封工藝。
寫字對張軍來說問題不大,柳顏的帖子他可沒少臨,大機率的字都見過寫過。
所以說沒事兒多學幾樣東西還是有用的,你看,這就用上了。
(科普:古代說人的身高那個丈和尺,是夏尺,一尺只有十六厘米不足,和度量衡無關。一丈就是約一米六,其實不足,丈二大概一米八左右。
大禹以己身高為丈,十取一為尺,是為丈夫。後來每朝的度量衡都不一樣,但從古至今一直是增長的,那為什麼身高的尺寸不變一直是夏尺呢?
這個主要原因就是說書先生。今天說商周,明天說漢唐,這身高就忽高忽低,讓人聽了彆扭,最後就統一以夏尺為準,也就是以最早的說法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