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過了皇城街,眼前就是東市,右手邊是平康坊。
這地方張軍知道,長安城內有職稱的高階女性技術人員大都住在這裡。
她們的工作地點就在一街之隔的祟仁坊,難怪裡面都是樂器廠和脂粉店,絲絹莊什麼的。
祟仁坊西邊隔街就是皇城,也就是各部大臣宰相們日常辦公的地方。妓館設在這邊就是為了方便他們娛樂的。
皇城和皇宮左右的三十五坊(興慶坊被皇帝給佔了不算)除了大佬們的府邸,就是各府州節鎮的駐京辦,外國使節的住處這些。
坊裡有各種生活配套,店鋪客棧茶肆酒樓,當然包含妓館這種娛樂設施。
大唐的福利那是相當相當好的,不但豐富,而且全面,從精神到**都考慮到了。當然了,級別太低就稍差一些。
再說一遍,唐代的妓館是相當高階的正規演藝部門,不是窯子。唐代公主的府邸也全設在祟仁坊裡,這就足以說明了。
這會兒能被稱為妓的,那都是各方面百無挑剔,通文曉武一身技藝的,是絕對的大牌實力明星,就算是等級稍差二三檔那也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不是一般人能隨意見得到的。
唐詩宋詞裡出現的青樓,原意是指皇宮。那時候能用磚砌樓是相當奢侈的事情,是身份的體現。高檔妓館因為是政府部門所以也是磚樓。
後來經過文化人的詩詞訛傳,這意思慢慢就變了。就像無度不丈夫變成了無毒不丈夫一樣。
那妓館裡面就真沒有賣身的嗎?有,不過對像也肯定不是一般人,而且都是一對一,相當於在外面養個外室。
女妓有了這種恩客以後就不會再營業了,就是每日裡練琴拾畫做做女工,等著可人來約會:這個費用其實相當高,一般人整不起。
所以你看歷史上那些不是這家公子就是那家太郎的,起碼得是一省觀察布政使家的孩子。
那娶回家不行嗎?行,這種情況也是最多的。
不過,古時講門當戶對,這種進府只能為妾,連平妻都不行,所以有些人就不太樂意,有些是男方捨不得。
……
坊牆比城牆要矮很多,大概三四米高,和涇陽縣城差不多,樣式也差不多,牆上也能行人,有三四米寬,設角樓警哨。
坊外的大街平整寬闊,也沒有綠化,這是為了方便大軍和大型機械透過,綠化都在坊內,溪水潺潺綠草茵茵樹木參天。
每個坊都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公園寺院人家菜田市集店鋪應有盡有,基本上自給自足,很多人一年也難得出坊幾次。
每坊開四門,晨鐘開坊暮鼓關閉,宵禁並不涉及坊內,人們在裡面自由的生活。
一般三品以上官員的宅邸可佔一坊的十六分之一,也有少數八分之一。
整坊為宅只有開國初期有,後來被禁止了,對宅基地有了明確的規定。四品及以下就是三十二分之一,反正都是對開。
老百姓沒有這個資格,也蓋不起,一般中上人家都是兩三進的小院兒,十六分之一能住四十二戶,就這樣還能開點地種點菜。
像城南百姓密集的地方,一坊就是七八百戶。
這會兒都是安置房,沒有房地產,土地國家給分,基數是一畝。良口三人一畝,賤口五人一畝,一般人家都能分個三五畝地。房子得自己蓋。
杜牧說:某幼孤貧,安仁舊第,至於開元末,有屋三十間而已……三十間而已。想想那會兒的老百姓其實還是蠻幸福的。
三品以上官員可以在坊牆上開闢府門以避開坊門(他們不歸宵禁管),皇帝不用管這些規矩,住在興慶宮的皇帝都是從城牆上面走。
坊牆以夯土造就,只有坊門處包有青磚,以木製坊門,也就是牌坊。
裡面的人家建築也基本都是夯土為牆架木為頂,五品以上官員可以用磚,不過事實上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宅才是磚瓦結構(官蓋),特別好辯認。
這個時代的寺院比較雜亂,磚瓦建築也有,夯土建築也有,而且還不能使用黃色:他就不能用純色,必須用雜色,包括穿著。
袈裟其實就是百納衣,和要飯的穿的是一樣的。純色衣只能由皇家賜,著紫、紅或緋,三品以上大員也可以贈。
穿黃色服裝的是吐蕃僧人,他們是國教,也就是後來的藏傳密宗,也叫黃教。國內的寺院是明代才得到皇帝同意用黃色的,也只能用在建築上面。
這會兒唸佛宗還沒有普及,和尚不用燙戒疤,也沒有那麼多清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