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燧親手測試了一下三稜刺的威力,又試射了大風團這種‘奇型怪狀’的制式全鐵弓,心裡對張軍的印像一再的深刻起來。
有此利器,天下何人能敵?若此利器通配大唐軍伍,那大唐軍隊何人能敵?
馬燧這會兒才感覺張軍所說的收疆擴土這個目標清晰了起來。難怪人家敢說這種話還好像挺輕鬆的樣子,原來是真有所倚仗,不是吹牛逼。
想了想張軍的建議,天下共分兩軍,一支拱衛京畿皇城與皇帝,一支守土護疆收復故土向外征伐。
張軍的建議是由他馬燧來擔任這支外軍的統帥,而且張軍願意擔任副手帶兵在外。
想到這裡,不知怎的馬燧就感覺自己的內心頓時有些火熱了起來。感覺,不錯呀。
而且他已經得了太原府的來信,知道鳳翔大軍一路南下只是要各地州縣正常的供應了後勤物資,其他可以說秋毫無犯。
別看大唐的軍隊走到哪裡禍害到哪裡都成了習慣,但那是禍害別人的地盤,一聽有大軍要經過自己的地盤那也是又驚又急的。
這也讓馬燧對張軍的好感不斷的提升。
“報,大帥,各部集結完畢,請大帥示下。”馬燧的牙將進來稟報。
“你家郎君現在何處?”馬燧把手裡的弓還手大風團戰士,隨口問了一句。
“回馬帥,我家郎君隨中軍正往襄陵。”
“好,待某取了河中再與你家郎君相會。”馬燧點了點頭嚴肅起來,拿過地圖看了看,開始排兵佈置。
張軍給他帶來了強大的信心,同時也有同樣強大的壓力,這一仗馬上就變得不再輕鬆起來,他覺得需要打的漂亮一些。
只是他只看了刀看了刺看了複合弓,卻沒看到最重要的特種箭支還有霹靂營和鐵雷,註定這一仗打的還是需要辛苦些。
而且他也不好意思讓李納部協助,人家剛打了兩個州又跑過來護著河東的渡河安全,這就已經是恩情了。
然而這會兒滿腹心事的馬帥卻又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鳳翔部為何打的這麼快?小食起徵,就用了大半天的時間,三州已破。
連破三州到是也沒什麼,這會兒打仗還是比較玄學的,很多時候勝的習裡糊塗,敗的不明不白,順起風來那就是勢如破竹,敗兵如山倒,根本擋不住。
但大勝之下卻沒有潰兵,這就相當奇怪了。
就算你武勇非凡,敵軍被你陣斬一半(這是不可能的),那另一半呢?不跑?要是真有那麼堅決能這麼快就敗了嗎?
敗軍哪裡去了?基本上都伏降了。
人面對未知的那種恐懼感讓他們連跑都不敢,除了少數將領因為耽心被殺惶然而逃,大部分李部戰卒直接就棄弓伏地,被鳳翔收編了。
唐代戰場上的投降都是伏地,把刀和弓放在一邊四肢著地表示放棄抵抗,跪是不行的,因為跪姿一樣可以放箭。
再說一次,從唐代往前,跪的含義和現代是不一樣的,只是一種日常的正常行為,與其他一切都沒有關係。比如日本。
河東大家依次上岸集結,然後一支一支的被馬燧派了出去,從渡口兵分三路,向東,東南,南三方包兜而去。
因為有李納和王武俊在北方監視,東邊的昭義軍正在攻打絳州,河東軍的這一仗絲毫不用顧忌四周安全,只管衝鋒便是。
因為剛有李納和王武俊以摧枯拉朽之勢平推了隰吉晉三州在前,又有垣城瞬間失守,昭義軍出中條山,圍絳縣,兵鋒直指正平城。
這會兒整個河中地境上是一片紛亂,李部諸部已經亂成一團,各地守軍紛紛棄城向西南集結。
主要是誰也搞不情狀況,只知道半日之內隰吉晉三州盡失,中條隘告破,敵軍自太行南下,穿透呂梁,綿山和中條,河中已無險可守。
這個就有點嚇人了,再加上潰兵軍將帶來的恐慌情緒,李懷光幾萬大軍這會兒哪裡還有鬥志?都想去河中府找心裡安慰。
這裡面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李懷光的大軍本來就軍心不齊,軍士包括很多將領是被迫造反,早就心有不滿了。
所以河東軍將們就領略了一番當初鳳翔新兵們的心路歷程,像大演習一樣只管行軍,延途所到諸縣城全是人去城空,沒有遇到絲毫的抵抗。
申時初刻,馬燧帶著中軍抵達猗氏,與已經拿下絳州西來,剛剛掃蕩了聞喜和夏諸縣的李抱真匯兵一處。
“馬帥。”
“李節下。”
兩個人是老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