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2章:依葫蘆畫瓢,掀了瓢

“大家好(中文)!非常高興第一次來華夏就能來到美麗的上京電影學院做客,站在這裡之前,我已經與張院長以及這裡的老師和導演們有一個愉快的交流……

這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校園,孕育了像張、陳、何這樣在國際電影節上很有名氣的導演,還有李先生這樣充滿創造活力的年輕導演。李先生的品我看過,他真的是一位東方的創天才,在好萊塢也沒有比李先生更年輕的成功導演!我很高興今日能和他坐在一起交流。”

卡羅冒出了句挺順溜的漢語招呼之後,後面回到洋文,說一段停一段,由後臺的翻譯給翻譯出來。

一句句翻譯下來,臺下也是聽明白了老外的巴拉巴拉。

誰說老外說話直白的,這位卡羅先生上臺的一頓招呼,就給旁邊的異國同行誇讚了一番,而且從一個獲得奧斯卡導演的嘴裡誇張出來,就很讓人受用。

老外打完招呼後,李南池和其他三位導演也拿著話筒招呼了一下。

“接下來的舞臺時間就交給五位導演,五位導演講會彼此討論闡述對於‘中西方電影的文化差別’相關話題的看法,大家歡迎!”

啪啪啪!掌聲一片。

主持人說完,就踩著高跟滴滴答答的走下舞臺,整個劇場矚目下,留下臺上的五位大佬。

這種座談更像是面試時的無領導無組織的小組討論。

討論的主題很寬泛、也很高大上:中西方電影的文化差別。

奧斯卡導演、國內三四代導演代表以及新生代導演齊聚一堂,自然不能直接去講電影該怎麼去拍攝,那樣太直白太粗鄙,大佬齊聚的座談會,自然是要高屋建瓴。

怎麼去高屋建瓴呢?那自然是講文化了。

沒有什麼座談會,比直接講文化更來得逼格十足的;也沒有其他主題,比打著文化幌子更讓人不明覺厲的。

依舊是來者是客,帶著奧斯卡光環的卡羅自然是先說。

“……電影是文化傳播的直接方式,對於電影產業而言,我認為只有拍出合乎全球化語境的電影,才能吸引全球的觀眾,去年好萊塢的全年電影產量佔據全球電影產量的百分之六,但放映量佔據了全球的百分之八十,其原因就是好萊塢電影貼合了全球化語境......”

卡羅一上來,就吐出了一個讓人不明覺厲的詞:全球化語境。

坐在下面的大多數學生直接瞪大眼,有些茫然。

這一刻,課堂學霸和學渣就區分出來了,雖然藝校對於學霸學渣的區分並不是很有意義,但這會兒上課聽了一點的人,就不會被“全球化語境”這個詞給震懾住,而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就悲哀的發現自己連座談會的門檻都進不去了。

尷尬的是,李南池也不知道“全球化語境”這個詞的含義。

於是,李南池手裡默默的轉了轉話筒,稍稍正了正坐姿,眼角餘光瞥向臺下第一排的老師們。

依葫蘆畫瓢。

老師點頭我也點頭,老師頷首我也頷首。

其餘的,面帶一點微笑,控制面部表情深感有理,一切都是從容不迫的樣子......

講座開始的與此同時,這一次文化周活動,京影也是在官網上開闢了直播通道,供無法到達現場的人線上聆聽。

不過這個文化人的座談會太濃了,除了特定圈子的文化圈,座談會一開始也沒有多少路人進來關注。

直到現場有人拍了照、發動態。

六度分離理論在此刻展現了一波威力,有李南池的粉絲髮現自家偶像跟著國內三位名導大佬坐在了臺上,開始將這條訊息散播了出去,率先就引來了李南池自帶粉的湧入。

透過京影官方的文化周座談會直播連結進來後,發現直播鏡頭對著一個老外,老外正在誇誇其談,鏡頭的旁邊坐著三位電影圈大佬巨,對比之下,自家偶像面孔過分年輕的也佔一席。

這些粉絲只是衝著李南池來的,可是聽了一會兒,除了聽著老外巴拉巴拉、翻譯的聲音以及三位影圈大佬說話外,並沒有如他們期待的偶像大談特談。

轉播不能發彈幕,觀看網路轉播的粉絲就在圍脖評論區和論壇蓋了一個樓,嘰嘰喳喳了起來:

“感覺池大的參與度並不是很高啊。”

“嗯,剛才還在轉話筒,似乎並不感興趣。”

“你們不懂,這是謙虛,另外的四位裡,一位是奧斯卡獲得者,另三位既是京影畢業、亦是國內影圈大佬,池大要是抓著話筒大談特談,那其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