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獨家花絮”影片標籤就是採訪前後的一些準備和瑣事兒。
為傳統官媒的新媒體客戶端,做出這個視窗就是要吸引很多的年輕使用者,為此,也是使出了不少方式出來。
例如請央視一些外聯記者在客戶端上面做一些面向年輕人的新聞直播——
看一看祖國的大好牧場。
瞅一瞅魔都的博覽會。
瞧一瞧曬足一百八十天的大曬場啊之類的。
再例如,做一些大采訪、大會議的一些幕後花絮等等。
舞臺節目是臺上一刻鐘、臺下十年功,這對於新聞欄目而言,也同樣如此。即便是像白言松這樣的資深媒體人,在開始人物訪談之前,也需要進行準備。
別看在欄目正式播出時這段簡談是隻有十八分鐘,但採訪前的籌備、四十多分鐘的採訪過程、加上後期剪輯所耗費的半天功夫,最後才匯聚成這十八分鐘的成果。這還算是快的,紅星廠就跟“大褲衩”相差一個紅綠燈,交通上就沒有消耗時間。
而被剪輯的這些片段呢,好歹也是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做出來的成果,直接剪掉棄之不用太可惜了,倒不如做成花絮吸引年輕受眾,這也算是資源的一種充分利用。
看到這些花絮標籤後,不少粉絲正不爽正式新聞欄目中僅僅出現的十八分鐘,就點了進去。
點開之後,就看到花絮裡,白老師站在鏡子之前,整理著儀表。旁邊的燈光、攝影以及助理老師們,站在白老師旁邊——顯然,這是一支採訪團隊。
“這便是頂尖媒體人的採訪團隊嘛?”
“我喜歡白老師,白襯衫黑西服,這是自律的人生下,身材就是這麼棒!”
彈幕一條條而起,白老師的人氣在年輕受眾中都一直不錯。
隨之,就聽到站在鏡子前的白老師說,“我不會因為他是國內最年輕的知名成功導演就有什麼特別,因為對於一個記者而言,無論採訪物件是誰,都是要去研究你要準備提問的問題。”
旁邊有人問起,“白老師,你會覺得因為和李導之間的年齡代溝而產生交流上的困難嗎?”
白老師聞言轉頭看向鏡頭說,“雖然跟南池之間隔著有三十歲的時間差,但之間可談的話題非常多,是可以促膝長談一個晚上的。”
“哈哈哈。”
旁人一陣大笑,彈幕上也是一陣“666”的長幅。
白老師聽到旁邊人笑,自己也笑著說,“他拍攝的很多品,都跟歷史抗戰相關,這種對於歷史戰爭的思考。這些年我也有做歷史回顧這方面,所以我相信我們很有共同的話題。”
除了白老師這邊,花絮中也有受訪者李南池這邊的。
這些花絮,都是央視採訪團隊跟拍的。攝像師噸位超穩重的,雖然畫面是在跟著李南池一路往前,可畫面都不帶怎麼抖動的。
“嘟”的一聲,花絮裡,李南池蹬著共享單車出現在紅星廠大門前。
“你怎麼不開車過來?”
姜苗苗沒出現在鏡頭裡,但聲音被收錄了進去。
李南池把車交到旁邊的工人員去停,有點兒抱怨說,“這會兒從京影過來,開車堵死,我乘地鐵再騎車過來的。”
“誒?池大現在還需要在京影上學?”
“京影還能教給池大啥呀。”
“......”
在看到李南池剛從學校那邊過來後,一瞬間粉絲們的反應都很稀罕。
在他們的認知裡,集“大導演、潛力勃勃的公司大老闆、大音樂人”三個身份的李南池,早就與“學生”這個身份不搭了,頂多就一掛名罷了,學校肯定是不去的。
現在忽然看到李南池還在打卡上學,就挺突然的。
從紅星廠大門口,鏡頭隨著李南池一路往前。
旁邊有人說,“李老師,有研究說人走路的步頻越快,說明心態上越緊張。”
就看到側臉對向鏡頭的李南池笑著說,“聽到白老師要訪談我,壓力也很大的,有點兒像面臨學校的大考。”
一段花絮到此結束。
不盡興的粉絲就看到旁邊還有同款花絮影片推薦——是完成採訪後的。
點開之後,就看到收拾器材的畫面。
字幕在螢幕中央,打出了一行字,配合著花絮慣用的電子音:“採訪後,白老師對李南池有什麼評價?”
鏡頭一旁的白老師說,“這次我們聊了很多是關於國防教育的相關話題,這是一個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