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飛騰宇宙,隱則潛伏波海。
&esp;&esp;“龍,是龍!!”
&esp;&esp;見到那神聖之物在朝陽下顯現,聆聽那蘊含無盡龍威的鳴叫響徹在天地之間,見那雲海、萬獸、光輝、植被盡在這龍鳴聲下俯首敬拜,這泰山周圍的數萬人都是心情激動,更有人跪在地上痛哭出聲,乃至於是性情堅毅的軍人們都是身軀顫抖,淚流滿面。
&esp;&esp;那是‘龍’,是華夏之圖騰,雖說‘龍的傳人’這個說法是在二十世紀才出現的,但不到百年時間,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卻已經是深入人心。
&esp;&esp;“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著這果然是我們的圖騰‘龍’啊!”
&esp;&esp;一位學者心神震顫,口中喃喃,雙膝一軟就是跪了下去。
&esp;&esp;‘天地君親師’,古人只跪這五則,而龍既是天,又是地,更為君,跪這尊貴之龍,正合華夏之禮。
&esp;&esp;“這、這隻龍怎麼背有雙翼?”
&esp;&esp;一位龍組成員亦是雙目失神的看著天空那龍威凜然的飛龍,見到祂背後生有一雙神翼,乍一看如同鳥兒,聖潔無比,發出了驚歎聲。
&esp;&esp;“那才是真龍!!”
&esp;&esp;一位研究先秦史的教授瞪了這位不學無術的龍組成員一眼,抿著嘴強忍著心下震顫開口道:“……《張果星經》記載:又有輔翼,則為真龍!我國出土的大量漢朝以前的器皿上都有身負羽翼的龍紋,就連青龍在先秦時期的紋飾上也是有羽翼的,我們現在所見的那些龍的圖騰其實是在秦漢之後給簡略的,你們見過的龍圖騰上都有云紋火焰吧?那些雲紋就是羽翼,而不是真的雲!”
&esp;&esp;“那……那這隻龍就是真龍了,莫非東皇太一神就是一隻龍?”
&esp;&esp;“你要是我的學生我一定罵死你!這是祭祀東皇太一的大典,在這大典之上出現了有翼真龍,祂的身份已經呼之欲出了!”
&esp;&esp;那學者仰視泰山之巔上似有似無的龍,用著近乎哭出來的聲音道:“……那是應龍,以殺蚩尤與夸父而立下大功,助黃帝統一華夏的應龍!”
&esp;&esp;“……應龍於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為雲雨雷霆、溝瀆河川之神,亦為天龍之神,乃天神太一正妃,其可謂是真正的真龍之神,在我國許多的神話傳說中都有祂的身影,說是我們的先祖也不為過,還不趕緊跪下,不管是古老華夏信仰還是跪先祖,這可都是我們不能遺忘的‘禮’!”
&esp;&esp;如今超凡力量大興,就連基督都已經降世,人們的生活早就出現了改變,信仰漸漸的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華夏文明傳承古老,興的是祭拜先祖圖騰的禮儀,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宗教,因此在這個神鬼現世的年代裡,反而找不到信仰的目標。
&esp;&esp;雖說之前在東京曾出現過燭龍,但燭龍終歸只是華夏古老神話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和華夏文明並不息息相關,信仰的人終歸是有些少。
&esp;&esp;但是現在不同了,當東皇太一被稱作伏羲,當應龍的化身出現於泰山之巔時,華夏民族總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源。
&esp;&esp;應龍出現於黃帝時期,助炎黃消滅蚩尤,斬夸父於陣前,在大禹時代更是前來幫助大禹治水,拯救天下蒼生,可謂是華夏文明歷史的大功臣!
&esp;&esp;而應龍的傳說發展到最後,成為了封建皇權的象徵,以黃龍的身份出現在皇家御用器皿之上!
&esp;&esp;華夏之龍從來都是有翼飛龍,無翼者則不為真龍!
&esp;&esp;就在教授給這些不學無術者講解何為真正的‘華夏之龍’時,泰山之巔再起變化。
&esp;&esp;縈繞初陽與雲霧而飛的應龍在一聲龍鳴之後,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祂身姿優美,盤旋於天,就算是人類也能從那淺淡的身影中看出這隻龍的性別為‘女’,隨後,在應龍的恭迎下,一道人形浮現在無垠高空。
&esp;&esp;與此同時,路易深吸口氣,他毫無保留的釋放出自己的真神之威,在過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