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吳三桂平西伯府。
千戶以上各營主將、副將、參將,濟濟一堂。
當吳三桂將“北投盛京”決策最後一個字吐出嘴,整個議事大廳頓時嗡嗡響成一片。
“誰有異議,可以站出來當眾說明緣由。”
總兵高第按照吳三桂的安排,充當今日堂會的執掌,揚聲引誘道:
“平西伯說了,今日堂會,就是專議北投還是投南大計的。總之一點,大明不再,天子已死,關寧鐵騎不僅已成無根浮萍,更是成了天下眾矢之的一塊大肥肉。”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為自己趕快著想,到時等人家咬過來可就真正成了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了!”
“故此,今日堂會上,無論是誰,無論說什麼,再出格的話也都以無罪論處。”
高第說完,原本七嘴八舌,交頭接耳的場面,反而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
能進入議事大廳參與堂會的,都不是傻子。
而且,幾乎個個都是吳三桂的心腹。
當然,為了充門面,而且投向滿清以後還有許多事情,不是他吳三桂甚至關寧鐵騎一家就可以包攬天下的,將來多爾袞勢必會壓下來許多各項餉銀糧草攤派。所以,今天在座的,一大半是將軍,還有一小半是整個關寧一線各大城池的豪門、名士和富紳。
這些人,將來大量被攤派的錢糧,都是要落在他們頭上的!
還別說,過了一會兒,漸漸反應過來的吳三桂嫡系,開始一個個起身表態,除了贊成之外就是紛紛再送上效忠之詞。
對於這些人,吳三桂自然是成竹在胸。
總歸是自己的關寧鐵騎,唇齒相依,他還真不相信有誰能離開他,敢離開他,尤其是在這個天下大亂的多事之秋。
讓他真正心裡沒底的,還是坐在另一側的那一小半人。
裝模作樣望著自己紛紛效忠的部屬,嘉許地點了點頭,吳三桂見再無人出頭,於是開始親自出場道:
“在座的諸位關寧賢達,對於我長伯此番無奈抉擇,各位可有其他更好的良策或者去處乎?”
“諸位放心,堂會之上暢所欲言,都是為我們自己好,絕不會秋後算賬。”
冷場半晌,終於有人咳嗽一聲,起身有些戰戰兢兢道:
“敢問平西伯,伯爺此選,依據何來?別的不說,北方畢竟與南方算是捨近求遠,而且北投之所又是宿敵!”
有人開了口子,這一小半人頓時又沸騰起來,嚶嚶嗡嗡聲中,不時就有一兩人拂袖而起,開始慷慨陳詞:
“是呀,平西伯,雖說現在大明看似國已不國,但畢竟還有一個南-京備用朝廷啊!”
“就是啊,伯爺,南-京還有江北四鎮,這時伯爺若能登高一呼,檄邀江南,若能得到馬士英、史可法之流相應,平西伯反而可能就此另闢蹊徑,大建奇功啊!”
“平西伯,不瞞伯爺,我們南邊這幾個城池,更靠近京畿重地多一些,老實說真要北投,我們願意,怕是大多數百姓都不會願意,到時亂起來也是不好收拾哩……”
吳三桂不動聲色地聽著,見安插在四周的幕僚,也都一個個不動聲色地低頭記著每個人的姓名、城池和他們的發言,於是更加安心地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傾聽狀,還時不時地噓寒問暖,讓家丁雜役不停地輪番送上茶點。
但是堂會也不過是一個噱頭,不過是綁著整個關寧一線所有城池和百姓,給著他一起上賊船而已。
沒過一會兒,便有中軍官從外面裝模作樣地急匆匆進來急報:
“平西伯,方才有緊急軍情回報,闖賊第一悍將劉宗敏先鋒軍萬餘人的偵騎、遊騎,已經出現在石河對岸,人喊馬嘶,旌旗招展,請伯爺速速回營主持軍務!”
哦,吳三桂自然也是裝作一副吃驚不小的樣子,扶額沉思良久,於是起身抱拳道:
“諸位我關寧賢達,劉宗敏攜十萬大軍犯境,現已抵至我石河對岸,非長伯不去親查一番也。各位繼續暢所欲言,稍後我會逐一細看幕僚所記諸位賢達良言獻策!”
說完,他便行色匆匆,一路趕到了城外。
城外,赫然是披掛整齊的三千鐵甲,外加一千輕騎,三百親兵營以及聲名在外,凡吳三桂現身處總有三十六騎鐵衛相隨的所謂“吳氏三十六騎”。
原來,石河對岸,終於出現了劉宗敏大軍的影子,這個軍情,也是真的。
但吳三桂忽然點起這麼多鐵騎,並且再次重啟城門親身出城,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