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作畫者叫張擇端,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聽到張擇端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不由得一愣,雖然說柏文陸的家族很久才分出了文陸張三家,但是這個畫家也姓張,不由得我不去猜測些什麼。
畫作的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我算計了一下我們的這個石刻,還別說,這個,跟牆上的是完全一樣的。
龍哥指著石刻說道:“清明上河圖,採用得是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記錄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東京?”這個地名我想到了某個小小的島國。
龍哥只是一聳肩,說道:“當時就叫這個名字,不過真正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開封,咦,開封,他們是去了那裡,難道說,跟這個地方有關?”
我搖了搖頭,這個還真是說好,也許吧,這裡有一幅這樣的畫,而他們又去了開封,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信,或者說,這個畫上有什麼。
我是這麼想的,龍哥也是這麼想的,他立即讓上面的人準備,給我們把清明上河圖的資訊都發過來,我們要對照著看一下。
很快的,清明上河圖的資料被遞了下來,同時,還帶來了一個情報,就是張士洪他們已經到了開封,但是並沒有採取下一步行動呢。
我想這也是肯定的,他們不會那麼快的行動,他們在等我,畢竟機關什麼的,只靠著張士洪,可是很難解得開的。
我看向了自己手中的那個資料,現在我的任務,不是去找他們,而是先解開我們面前的這個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上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而且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有人說,《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當然,這一切都跟我無關,不過最後的那種盛世危圖倒是讓我想到了一些東西,那就是女媧所帶給宋的繁榮,這種繁榮可不是真正的繁榮,相反的,內部的危機,恐怕也不小。
清明上河圖上有面清明,可不是掃墓,那是從明朝才興起來的,清明上河圖中的很多人,都是很喜慶的,比如說其中還有娶妻的隊伍。
圖中最醒目的就是那條長長的河道,按龍哥的說法,這叫汴河。
汴河是北宋時期,國家的漕運交通樞紐,商業交通要道。
這裡名副其實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在整個的雕刻中,這可是最的一段畫面了,我們可仔細的研究了一下這一段,但卻沒有發現什麼。
汴河上架著一座橋,虹橋。
虹橋氣勢不菲,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順利穿越,寬闊堅固得能並排行駛幾輛裝滿貨物的畜力車,從橋的結構來看也是一個很大的創造。
整座大橋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當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於修建橋墩,當時的工程技術人員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並列鉚接榫合,以支撐大橋的跨度。
橋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鏈固杵緊,使之形成一個碩大堅固的整體,並分散了負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勻。
這可是在一千多年前,沒有工程機械的情況下,把這麼大的木料橫架在河道上,建築的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看著資料上的介紹,再結合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我心裡明白,這個橋的建設,恐怕不是人工可以完成的,那一定是應用了一些特殊的技術,包括有可能利用的,是女媧的技術。
當然了,這種技術,我們現在也是可以做得到,但必須使用重型機械,明顯那個時期是沒有的。
因此我倒是斷定,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正在不斷的追上從外面來的女媧的技術,但只是追趕腳步,畢竟我們現在可沒有實力,去做出一個真正的太陽系。
光是這項技術,恐怕沒有個幾百年,都很難窺探其中的門徑吧。
龍哥拿著資料,說道:“《清明上河圖》並非只是簡單的描繪百姓風俗和日常生活,在商業繁榮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機,明線下交織著一條令人心悸的暗線,同時又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看這邊。”
我們順著他的手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