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是可造之材,若能加以培養,日後必成大器。
這時,進士王啟站起,他目光炯炯,神情激昂:“大人,學生以為,民生乃國之根本。如今雖京城繁華,但鄉間仍有百姓溫飽堪憂。應大力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推廣新的農耕技術,如雙季稻的種植,提高糧食產量。同時,減輕賦稅徭役,讓百姓能休養生息。學生曾遊歷鄉間,見百姓于田間辛勤勞作,然因水利設施陳舊,每逢旱澇災害,便顆粒無收,生活困苦不堪。賦稅徭役亦沉重如山,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
陳珏問道:“王進士,這興修水利與推廣農耕技術,需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如何解決資金與人力調配問題?此二者乃實施之關鍵,若處理不當,恐難以為繼。”
王啟從容回應,侃侃而談:“大人,可鼓勵地方鄉紳富商出資,朝廷給予表彰與政策優惠,如賜予匾額,減免部分商稅等,以激勵其踴躍參與。人力方面,可組織農閒百姓,以工代賑,既解決工程所需,又能讓百姓有所收益。同時,可設立專門的農事衙門,派遣專員指導農耕技術推廣,確保新技術能落地生根。”
陳珏微微點頭,心中對王啟的務實與周全頗為讚賞。陳葭亦覺此人心繫百姓,若能投身民生之事,必能有所建樹。她微笑著說道:“王進士的想法很是周全,若真能施行,定能造福萬千百姓。其能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且提出的方案切實可行,可見是用心良苦,對民生之事極為關注。”
宴會進行中,進士李翰也開口道:“大人,學生覺得大楚文化傳承亦至關重要。當修建更多學府,不僅在京城,各州府皆應設立,讓更多貧寒子弟有機會讀書明理。還應組織學者整理古籍,編纂百科全書,集大楚文化之大成,傳承後世。如今,雖有部分學府,但多集中於繁華之地,偏遠州縣學子求學無門,文化難以普及。古籍亦散佚各處,缺乏系統整理,長此以往,大楚文化恐有斷層之危。”
陳珏沉思片刻:“李進士,修建學府固然好,但師資何來?如何確保教學質量?學府乃育人之所,若無良師,亦難成其效。”
李翰答道:“大人,可選拔各地賢才為師,給予優厚待遇,吸引他們投身教育。如提高俸祿,提供住所,賜予功名等。同時,定期考核,優勝劣汰,激勵教師用心教學。還可設立學府之間的交流機制,讓教師們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陳珏與陳葭聽著這些進士們的高見,心中不斷權衡。陳珏暗自考量,這些進士各有所長,有的擅長軍事謀劃,有的專注民生改善,有的熱衷文化傳承,皆有可取之處,如何將他們安置在最合適的位置,使其能充分發揮才能,是當下關鍵。
陳葭似看透陳珏心思,輕聲道:“小珏,這些進士皆如璀璨星辰,各有光輝。我們當綜合考量,為他們尋得最能施展才華之處,莫要埋沒了。他們就像未經雕琢的美玉,只需置於合適的位置,便能綻放出絕世華彩。”
陳珏點頭:“姐姐所言極是。我觀林淵才思敏捷,心懷天下,有宰輔之能,可先入翰林院,參與朝政決策,積累經驗,日後必能在朝堂之上為君分憂,為國謀策;蘇瑾于軍事見解不凡,可入兵部歷練,從基層軍官做起,逐步將其軍事理念付諸實踐,假以時日,定能成為大楚邊疆的中流砥柱;王啟心繫民生,派往地方任職,從縣令做起,將其利民之策在一方土地推行,必能造福一方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李翰鍾情文化,可在學府或翰林院從事文化編纂整理之事,讓他能盡情沉浸於古籍經典之中,為大楚文化傳承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交流的深入,陳珏與陳葭愈發清晰地洞察到每位進士的優勢與潛力。他們時而專注傾聽,時而提問探討,心情也從最初的期待轉為對這些人才的欣喜與珍視。
每一次的對話都像是開啟一扇通往未來的門,讓他們看到大楚在這些賢才的助力下將會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景象。
宴罷,陳珏與陳葭送別諸進士。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陳珏感慨道:“今日這百花宴,真是收穫頗豐。我大楚有此等賢才,何愁不能興盛。他們就像春日裡播下的種子,必將在未來長成參天大樹,為大楚撐起一片繁榮的天空。”
陳葭微笑:“是啊,小珏。你精心籌備,又能在席間巧妙試探遴選,日後這些進士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大楚必將繁榮昌盛。今日之宴,不僅是一場美食美景的盛宴,更是一場智慧與抱負的匯聚,為大楚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此後,陳珏將遴選結果與對諸進士的評價詳細稟報太子。太子聞之大喜,對陳珏與陳葭的舉措讚賞有加,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