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0+200+100=1500人。其中,800個75歲的老人,400個50歲的中年人,200個25歲的年輕人,100個剛出生的嬰兒。過了人口峰值之後,這800個老人去世了,這個村莊只剩下700人。也就是說,人口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可見,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結構很年輕,那麼即使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要繼續增長的;但過了人口峰值之後,人口數量將急劇減少。
一個國家的生育率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以後,即使人口仍在增長,也不過是強弩之末罷了,這個國家的人口遲早要進入負增長的,根本不應該再擔心人口過多;相反,更應該擔心的是生育率持續下降會帶來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中國在20世紀末就已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雖然現在中國人口仍在增長,但從人口學上來說,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口已經進入潛在的負增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從1991年開始,中國的生育率就一直低於世代更替水平,至今已有20多年。隨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陸續去世,中國人口將難逃雪崩之結局。那時即使全國每對夫婦都生三個孩子,人口數量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也是要慣性減少的,何況那時即使鼓勵生育,也沒有多少夫婦願意生三個孩子。
人口負增長是國家衰落的開始
中國人口學界有一個很奇怪的特點就是:很多人口學家都認為“中國人口太多”,他們都主張大量減少中國人口。至於把中國人口減少到什麼程度(也就是達到所謂的“適度人口”),不同的人口學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宋健認為中國的適度人口是6。5億~7億,程恩富認為中國的適度人口是5億,李小平(網名“半個詩人”)認為中國的適度人口是3億……現在中國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4左右,我們知道,人口學上的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1,既然1。4的政策生育率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這就意味著中國人口政策的一個目標是要大量減少現有的人口數量。
然而,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包括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多的國家)是把大量減少本國人口作為人口政策的目標。只要回顧一下人類歷史就會發現,從幾千年前一直到現在,人類數量的總趨勢是越來越多,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這說明了人口增長並不妨礙經濟發展。至今為止,沒有任何經濟上可信的理由證明這個趨勢會停止。中國歷史上的所謂“盛世”,往往是人口增長迅速的時期;而衰落和戰亂時期,往往是人口急劇減少的時期。有人說:“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是由於人口太多,養活不了這麼多人口,所以才發生農民起義。”然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主要是由於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以及暴政引起的,而不是由於人口太多。例如,陳勝、吳廣起義時,中國人口只有兩千萬。↗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只要科學技術在進步,地球(或一個國家)能養活的人口必定是越來越多的,而且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的,幾千年來的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這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一生中所創造的價值是大於他(她)的消費的,所以,人口增長對人類的發展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因此,我認為,一個國家並不需要控制人口增長。退一步來說,即使要控制人口增長,也應該有一個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世代更替水平。一個國家的人口既然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這就證明這個國家能養活這個數量的人口,否則人口不可能增長到這個規模。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一個國家能養活的人口必定是越來越多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的。既然未來中國能養活的人口比現在多,而且生活水平也比現在高,那麼人口政策的底線應當是保持這個人口數量,而不應當是企圖大量減少這個人口數量。
現在有些國家的人口已經進入負增長,但人口負增長決不是這些國家追求的目標,相反,很多國家都在鼓勵生育。例如,日本自從2005年進入人口負增長之後,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意識到,經濟蕭條之後還可復甦,但是少子化與老齡社會是限制日本走入復甦的長期制約因素。從人口學的角度來看,日本正在開始逐漸消失。日本、德國等國家的人口進入負增長,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因為這些國家已經竭盡全力鼓勵生育也無法奏效;而將來中國進入人口負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計劃生育。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一旦完成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實質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