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家族)。Mafia(黑手黨)一詞最早起源於義大利西西里,故事是這樣的,1282年3月30日復活節前一天,一位巴勒莫少女在結婚當天遭到了法國士兵的弓雖。女幹,這深深激怒了西西里島上的居民,於是憤怒的居民開始了瘋狂的報復,他們拼命襲擊遇到的每一個法國人,並提出“MortoAllaFrancia;ItaliaAnela”(義大利文,意思是“消滅法國是義大利的渴求”)的口號,日後這句口號的縮寫便成了黑手黨Mafia。在阿拉伯語中,Mafia則是“避難地”的意思,指的是西西里島和法國的科西嘉島秘密結社的犯罪組織。時至今日,這些犯罪組織早已不單活躍於義大利本土,而是隨著義大利裔移民擴散到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東岸。
教父II(3)
本片中,維多·柯里昂的原型甘比諾正是繼前輩盧西安諾之後最著名的黑幫領袖,其掌權時間共19年(1957年至1976年)。與盧西安諾不同,甘比諾智商與情商極高,他深諳政治和法律,又善於外交,是黑手黨中唯一一個使執法機關都束手無策的教父。
現實世界中,1976年,甘比諾因心臟病發作而去世,因其生前極負盛名,葬禮也成了全球焦點,當時,全球有一百多家電視臺實況轉播了這場盛大葬禮,規模堪比國王級別。葬禮上亦是名流雲集,黑手黨內的精英們無不親自出席,在聖瑪麗教堂舉行的安魂彌撒場面壯觀,加長的林肯和黑色賓士組成的送葬車隊儼然成了車的海洋,甘比諾的聲望不言自明。來自世界各地的悼詞更是見證了這位威嚴教父的魅力。悼詞是這樣形容他的:一位愛國者、慈善家,一位具有偉大人格的“優秀公民”……他在事業和家庭中的遊刃有餘,讓他成了歷代黑幫領袖一直力圖模仿和超越的榜樣。
雖然科波拉在接拍《教父》時極不情願,拍攝過程也極其痛苦,但公映後《教父》卻給他帶來了無限榮譽,影片獲得1973年奧斯卡的17項提名,最終獲得6項奧斯卡大獎,而且票房收入超過1億美金,所以《教父2》的拍攝成了情理中的必然之勢。這一次,導演科波拉不再是劇組中無足輕重的小導演了,他也不用擔心隨時會被換掉了,因而這次拍攝,他擁有了充足的預算、充裕的時間、足夠的尊重和強大的話語權。而且,他自己還化身成了《教父2》的製片人之一。
在世界電影史上,《教父》三部曲毫無疑問是不朽的豐碑,公認的經典,《教父2》則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豐碑中的豐碑,這既歸功於兩大主演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精彩絕倫的演出、眾多配角的密切配合,也歸功於著名電影配樂大師尼諾·羅塔的傾情奉獻、戈登·威廉斯華麗的攝影和布光以及導演科波拉的運籌帷幄。
1975年在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教父2》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19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十幾項大獎,絕對是空前絕後,甚至比《教父》更偉大。當時,科波拉風頭正盛,不但本片入圍最佳電影,其另一部作品《對話》也同時入圍。最佳導演的競爭者則包括了《唐人街》的波蘭斯基、《日以繼夜》的特呂弗、《萊尼》的鮑勃·佛西(其上一部電影《舞廳》擊敗《教父》奪得最佳導演)、《權勢下的美國女人》的約翰·卡薩維茨,競爭的白熱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原小說的作者馬里奧·普佐、電影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主演阿爾·帕西諾都是義大利籍,在美國乃至世界上,黑手黨本來就是義大利的驕傲,這次經由他們作品的演繹,黑手黨便更負盛名了。無論戲裡戲外,《教父》三部曲更像是義大利裔美國人在美國奮鬥打拼的史詩,是“美國夢”在一個龐大義大利家族的漫長演繹。
教父II(4)
在故事結構上,《教父2》有兩個平行時空,並列講述了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維多·柯里昂和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邁克兩代教父波瀾起伏的命運。巨大的時間跨度,足以襯托出風雲變化的歷史長河中個人的偉大與渺小。父子間的傳承關係,則營造出一種生生不息、週而復始的宿命感。這樣一來,既讓影片結構充滿嚴謹對稱的形式感,也讓影片充滿了史詩氣質。
與《教父》中的婚禮、洗禮儀式一樣,《教父2》開片也以巨大的儀式展開:邁克為兒子安東尼舉行聖餐禮。影片不厭其煩地展示這儀式的幕前幕後,意圖全面交代人物的性格、地位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同時種種不經意的細節也暗示出日後情節發展的趨勢,伴著尼諾·羅塔氣勢宏大的音樂,影片的史詩氣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