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皇太極知道這是崇禎在借自己的手幫他穩定大明內部的求和一派,可是皇太極還是殺了那個議和大臣,如果皇太極不殺,崇禎手上肯定還有一封與這信一模一樣內容的存在,到時用那什麼報紙一登載刊發,再被清軍安插在大明內部的間諜傳回國內,到了那時皇太極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啊!
雖然幫崇禎把大明內部的不穩定因數給控制住了,但是皇太極也並不惱,反正一開始的計劃就是要跟崇禎死磕的,剛剛想要利用一下大明內部的議和派也是突發奇想而已,如果沒有的話,皇太極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手段,都是浮雲!
大臣的人頭被孫承宗派了整整一隊騎兵帶回京師,同時帶回去的還有議和大臣被滿清陣斬的訊息,這一舉動完全的封住了朝堂之上那些大臣們的嘴臉,讓他們在崇禎外出作戰的時候沒有任何與滿清勾結的機會,即便滿清想要議和,那些大臣也不敢,一面是前車之鑑,一面是崇禎留下的錦衣衛,只要動作一過界,不需盤問,直接誅殺!
反正對於崇禎來說,這些大臣就好像衣服一樣,這樣不行我就換那樣,天下的衣服還會少嗎?這些大臣們也倒黴,攤上什麼皇帝不好偏偏攤上這樣的皇帝,殺大臣就好像打地鼠一樣,手中的大棒可是一點也不留情!
整個局勢開始變得詭異起來,皇太極拼命打造大淩河以北的防線,而孫承宗則不斷的打造大淩河以南的防線,至於崇禎帶著的十五萬新軍更是在清軍奸細的眼中完全的消失了!
不錯,就是消失,皇太極失去了崇禎的行軍訊息,整個十五萬人就好像消失了一樣完全的消失在了皇太極的地圖之上!
皇太極再一次的在地圖上推演失敗後,疲憊的丟下丟下手中的長棍,兩旁的清軍軍官也都是望著皇太極,不知道眼下的這個個情況該如何是好,皇太極的計劃其實做出一副準備永佔大淩河以北土地的態勢,一次來刺激崇禎來主動的進攻自己,到時自己防守在大淩河以北,就可以靠著出色的遠端火力對強行渡河的明軍發起半渡而擊!
到時候皇太極可就算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十五萬人過河,能衝過來十萬人便是不錯,到時侯十九萬養精蓄銳的清軍靠著出色的防禦工事來對戰十萬疲憊的明軍的進攻,那戰鬥的結果,是個人都知道會怎樣!
本來皇太極是不需要這麼做的,原先計劃是趁著崇禎還沒來得及再次編練新軍,直接正面推過去,反正明朝除了崇禎編練的那些新軍以外都是一些雜兵,可就是這些雜兵逼得皇太極變更了作戰計劃,被迫使用現在的計劃!
現在的明軍都好像打了雞血一樣,拼了老命的跟清軍作戰,皇太極僅僅是攻佔大淩河以北的速度稍快了那麼一點點,就損失了一萬人,這讓皇太極與崇禎的戰力被拉平了一步,這是皇太極萬萬不願意看到的狀況!
皇太極下首的一位清軍將領說道:“攝政王,眼下的這個局勢我們到底該如何辦?“
這有人帶了頭,其他人也都跟著一起說:
“是呀攝政王,這眼下的情況我們到底該如何是好,按照原來的計劃繼續守在這裡?還是執行第二計劃,開始從後方遷人過來啊?”
從後方遷人?這本來皇太極打敗崇禎以後的計劃,眼下崇禎的主力消失,如果皇太極貿然的就從後方遷人的話,到時候崇禎又突然出現在皇太極的面前,那麼皇太極該如何是好?這一場戰鬥可是皇太極拼盡全力來打的,一旦失敗!
那麼失去的可不僅僅是這五萬男丁的結局,還有滿清在各族中的威望與統治權威,到時候皇太極連清剿自己手底下的各族反叛都做不到,又何論與崇禎作戰?而且如果戰鬥失敗呢?那麼遷移過來的人口便會面臨崇禎屠殺的危險,皇太極可不會寄希望於崇禎的仁慈,將遷移過來的人口給他送回去,就算不死,那麼也會被囚禁在一個暗無天日的地方!
現在的皇太極因為崇禎的消失陷入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狀況,現在的皇太極是進攻也不是,遷人也不是,局勢,變得十分的不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