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是內心的坦然與真實。那些貌似經驗頗豐的人,其內心,也是屢有悸然的觸動。因而,生活裡的雜亂頭緒,更需要內在目標的堅挺明晰。

參加校園交流會,多數大學生都需要一些“過來人”開壇解惑。佈道不是經驗者最該首選的方式,而例項解析更能直觀地讓青年人知曉“思考”的廣博與專深。“考研還是工作”、“工作還是出國”、“先出國還是先工作”。。。。。。每次遭遇類似疑問,我總先問,你的生活出發點,是什麼?

是呵,有了出發點,你的理想才有所依憑;有了出發地,你的情感才能有所迴歸。都市的人們不是收穫的比較少,而是在乎的比較多。因了這些緣由,紙上談兵的人們終究還是要先把自個兒的道路走穩了再說,畢竟,每個人的快樂與憂愁仍是個體而各異的特例。只靠幾本書就能蛻變為“達人”的夢想,在現實裡,是有些不實際的。而諸如挫折、傷口、血淚、後悔、困惑、躑躅。。。當這些百味夾雜的原素混裹在一起時,成長的味覺,才能發達,心靈的觸角,才能延伸。

跑去書店,發覺成功學、炒股、工作管理類的書籍尤為好賣。讀者的追捧是因為他們缺乏榜樣,讀者的熱情是因為他們沒有方向。但是,榜樣缺失也好,方向迷惑也罷,最根結的東西,仍舊是內心的出發點。這個點,是一個疑問句:“你,到底想要什麼?”

很反感年輕人到處抱怨“生活無聊”,特別是未畢業的大學生。記得在我還是他們族群中的一員時,生活的行事曆上不捨得留任何一頁空白給青春。社會實踐中的碰壁與辛酸使我在未步入雙十年華時,就脫離了校園的浮躁與失衡,轉而,去用現實告知自己,什麼才是我能擁有的。

只有先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你才明白自己終究能夠去做什麼。對生活責任的缺乏擔當,對工作意義的本身迷惑,對愛情真偽的難分難辯,對金錢利益的錙銖計較……這串無限蔓延的排比句,足以羅列出部分“85後”甚至“90後”的集體缺失。

剛邁入生活,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相應“規則”。這份“規則”當然不是所謂“潛規則”。只有知曉了規矩,你才能豁解什麼是工作的“方圓”。有人曾問:“到底是工作為了生活,還是生活為了工作?”我認為,如果以工作的智慧點亮生活,用生活的情趣柔化工作,且二者各取其利、融會貫通的話,這就能抵達互促互進的調和狀態。

紙上談兵的弊端,就在於它的假象性和不確定性。你選擇一個人,若只是因為一本書、一段話,那你愛的,並不是愛情本身;你選定一份工作,如只是因為一座城、一張臉,那你愛的,並不是工作本身。剝離了本真的時候,也是我們疏遠生活的時候。兵法,必依賴實踐,紙張,只歸於文具。那生活的真知,最終源自於時間的沉澱與堆積。

掌中時光 無需雕刻

記得很早前,有家酒吧,喚作“雕刻時光”。很有詩意,但也足夠刻意。

將時光擒獲,然後肆意雕刻,這份處心與積慮,顯得不那麼討人歡喜。忙碌一日,雜事纏繞,臨到暮夜,才發覺,匆匆時間彈跳而過。每次想到“人生苦短”,就會自省浪費的光陰。一寸一毫,都是自己的壽命。

中學時代,總會懊惱丟擲的大段時間。與人閒聊、瑣事亂心、他人碎語、家庭雜事……侵佔的時光,就是僵化的記憶。無所斬獲,毀了方寸。大學時代,堅信青春的力量,因而朝夕計劃,步步計算。

其實,盤算久了,你會發覺,用於計劃的時間比執行的辰光還多。用食指挑揀下掌中的剩餘,一日又過,而內心卻存惴惴。長者說:“芮,你應該學會成熟。”我記取了,然後思忖“成熟”的界定。很多時候,我認為,成熟的外裝就是厚重感,而它的核心,是智慧內化的自然外顯。閱歷多了,當然可以多些借鑑。但,那些過往閱歷果然能讓人更加明理?

一個女子,在愛情裡不斷跌跤,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倘若心智不熟,仍會搭上棺材本的代價。當下流行說人“宅男宅女”,是否一個人能守住家,他的心就能鎖在房裡?宅中的日子,是平淡與富足並重的。只有淡然的悠閒時光鋪平整個房間,這富足的心靈花園才可奼紫嫣紅開遍。

經營一段感情,苦心的是“付出者”,煩累的是“授予者”。雕刻一段時光,勞神的是“操刀者”,迷惑的是“旁觀者”。掌中的時光,只需珍惜,無需雕刻。當我們拎刀向前,貪心盤算時,那段時光已經從指縫間,悄然逃走了。

傍晚進餐,一位長者送我一塊新疆的玉石配件,名作“平安扣”。記得當年香港作家李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