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這位老者便是通用電氣公司總裁、世界企業鉅子斯通先生,而他堅持要探望的女士,並非他的家人和朋友,而是公司加利福尼亞州銷售員哈桑的妻子。
哈桑知道這件事後,感激涕零。為了報答斯通先生對自己家人的關懷,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使加州的銷售業績在全美各地區中名列前茅。正是這種真誠的情感管理,使得通用電氣公司的事業蒸蒸日上。
親人之間總是心連心的,如果你真誠關心對方的親人,他會對你感恩戴德,有時比直接關心對方效果更加明顯。
成功的教育,也應從交心開始。教師如果不考慮學生的情緒,強迫學生做違揹他意願的事情,反而會讓對方產生牴觸情緒;如果教師能夠心平氣和地和學生談心,把關愛的觸鬚伸到學生的心靈中,他自然會把你視為良師益友,對你敞開心扉。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曾說過:“心靈的大門不容易叩開,可是一旦叩開了,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就會發現那是一片廣闊而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裡找到答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7。 鄰近性原則
鄰近性原則:遠親不如近鄰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0年曾做了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實驗。這位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幢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進哪個單元,完全是隨機的。調查的物件是所有住戶的主人,調查的問題是: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
調查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數越多,關係越密切。在同一樓層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22%,和隔三戶交往的機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沒有增加多少,親密度卻降低了很多。
在人際交往中,距離的接近程度與交往的頻率有直接的關係,較小的空間距離有利於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這便是心理學上的“鄰近性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雙方的親密程度影響很大:空間距離越近,心理距離相對較近,交往的頻率也越高;相反,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也隨之較遠,交往的頻率也較低。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自己身邊的人,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鄉親;在學校裡,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車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鄰座或上下鋪。
這是因為,彼此空間距離縮短的同時,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消除了戒備心,自然容易產生比較親密的感情。美國心理學家康恩做過這麼一項實驗,進一步證實了空間距離對人際交往中心理距離的影響。這個實驗的測驗內容是,當一個人與異性談話時,會對離他多大距離的男女產生好感。在這項實驗中,如果被實驗者是男性,就叫兩位女性實驗者與他談話,其中一位女性坐在距離他五十公分處的沙發上,另一個則坐在距離兩公尺遠的椅子上。談話時,她們兩個的態度完全相同。
實驗結果顯示,男性對於坐在自己身旁的女性,較有好感。如果被實驗者是女性,一般而言,也是對坐在自己身旁的男性較有好感。
這個實驗解釋了心理醫生為什麼會選擇空間小而隔音的房間進行心理諮詢。當患者在一個小房間裡面對心理醫生時,因為空間距離較小,縮小了彼此的心理距離,從而產生一種安全、親近的感覺。唯有這樣,患者才能毫無顧忌地說出心中的煩悶,甚至是難以啟齒的秘密。心理醫生全面瞭解了患者的真實情況後,才能“對症下藥”,撫慰患者的心靈創傷。
在商務談判中,如果能夠適當縮小彼此的空間距離,往往能夠獲得成功。如果在寬敞的會議室裡洽談了很久,對方態度堅決,談判陷入了僵局,你不妨嘗試著將談判地點轉到飯店、酒吧等地方。彼此肩並肩,促膝而談,心靠得更近,氣氛更加融洽,這時如果你再做一個小小的讓步,對方一定會被你的誠意打動,或許會為你提供更大的優惠,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
銷售員在推銷產品的過程中,適當縮短與顧客的空間距離,也容易讓對方產生好感,進而購買你的產品。當面對面地與顧客交談,發現顧客對產品有些動心,只是一時還拿不定主意的時候,銷售員可以走到顧客的身邊,以非常靠近的方式來說服他,為他展示產品的功能。這時,顧客會增加對銷售員和產品的信賴感,很有可能爽快地購買你所推薦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