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6章 李承乾歷史問題【一個大章】

去世,喪事期間唐太宗將政事委於承乾,承乾也處理的很好。此後只要太宗外出,便開始令太子留守監國。

可是,從貞觀10年開始,一向為儲君模範的承乾,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文獻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關於承乾的負面記載。這些記載不但負面,而且處處透著荒唐之感,彷彿皇室的乖寶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癲狂的瘋子一樣。隨便列舉幾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戀事件。當時,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長得非常的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非常的喜歡。雖說**這事兒在古代的皇室、貴族裡面也不是太少見,但總歸不是一件上得了檯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當時已經有太子妃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惱火,刺死了稱心,承乾因此“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

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甚至託病幾個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開始變得非常的乖戾,這個有很多體現。比如早年間對師傅非常尊敬的承乾,這時候已經聽不進師傅們的意見。甚至當他的老師張玄素直言犯諫的時候,承乾惱羞成怒試圖遣人刺殺張玄素。再比如承乾經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辮髮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對人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已經是一個瘋狂的暴君形象了。

最後一件便是承乾的謀反。貞觀十七年(643年),承乾因為太宗寵愛三弟李泰,感覺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脅,在刺殺李泰不成的情況下起兵逼宮。結果當然是被鎮壓了,承乾被廢為庶人,參與事件的諸多大臣也被太宗殺得人頭滾滾。

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後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後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後變成一個歇斯底里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

承乾從一個模範太子,變成了最後起兵謀反的瘋子,這個轉變應該說是在持續的高壓下逐漸產生心理變態的一個過程。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只能說是導致最後結果的一個觸發點,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先,初唐整體的政治環境,就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可以說危機感是整個初唐很普遍的一種心理。說到唐太宗,咱們經常都會提到貞觀之治,但這是貞觀中後期的事情。在貞觀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還是處在一個創業的階段,前途未卜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東漢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這個天下已經動亂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幾百年每個王朝都只有幾十年的壽命,自己的唐朝會怎樣?其實並沒有人知道。在這種創業的危機感驅使下,人的很多行為都會顯得急切。這種心理可以解釋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現象,比如為什麼初唐有那麼多直言犯諫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納諫著稱?如果把他們想成是一個進取的創業團隊,可能會很好理解。

其次,這樣一種伴隨著激情、焦慮感和危機感的心態,當然也影響到了唐太宗對承乾的教育策略。從文獻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為承乾先後選擇了近10位碩學鴻儒做老師,這些人滿腹才華,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著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諫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會客氣。我們從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太子的所謂勸諫,話說得真的非常難聽,比如承乾試圖殺掉的張玄素,曾說承乾:“言孝敬,則闕侍膳問豎之禮;語恭順,則違君父慈訓之方;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這真是罵的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承乾年紀尚小的時候可能還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時候,聽不進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對待承乾,其實一直有一種錯位,那就是把承乾當做了太宗自己。從古到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這創業之君和守成之君,從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論如何都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通常來說,家庭、妻子是承擔這一角色的最好選擇。君不見以納諫著稱的唐太宗,在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之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