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章 智慧手機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智慧手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從通訊、娛樂到支付、工作,手機幾乎承擔了所有現代人的數字化需求。

然而,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手機的效能卻呈逐漸下降趨勢,使得消費者開始思考要不要換手機。

與此同時,市場上推出的新智慧手機也在不斷增加,製造商的營銷手段花樣百出,吸引著眾多消費者購買。

但是購買後,許多使用者卻又感覺還不如上一部手機,手機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容易壞。那麼,手機究竟要不要換呢?多久更換一次才算“正常”?有內部人士表示,這其實早就是廠家設定好的“圈套”。

智慧手機的生命週期

智慧手機的生命週期一般可以從上市、使用、老化到淘汰分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受到技術進步、市場需求以及消費者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實際上,手機的實際使用年限為2到3年。超過這個時間,手機可能會出現各種效能下降的問題。如電池老化問題,電池容量隨著充電次數的增加逐漸下降,導致手機的續航能力降低。

系統卡頓問題,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不斷更新,舊型號的手機硬體往往跟不上新系統的要求,導致執行速度變慢。攝像頭效果差問題,隨著拍照技術的不斷進步,老舊手機的相機效能逐漸跟不上新技術,拍照效果較差。

此外,螢幕、按鈕、攝像頭等硬體在長時間使用後也極容易出現磨損或損壞。這些因素促使很多使用者在使用了2到3年後,感到手機效能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選擇更換新手機。

在當前智慧手機市場中,消費升級和品牌競爭推動了手機更換週期的縮短。廠商透過推出更高階、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吸引消費者更頻繁地更換手機。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智慧手機的技術更新週期一般在18個月到2年之間。幾乎每年內,主流手機廠商(如蘋果、三星、小米、華為等)都會開新產品釋出會推出新的型號,強調這些新型號搭載著更強大的處理器、更先進的攝像頭、更高效的電池以及更智慧的作業系統,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促使消費者不斷追求新機。

例如,蘋果每年推出的“iphone新機”系列,不僅在硬體上有顯著提升,還透過系統最佳化和創新功能吸引使用者升級。隨著5g技術的普及、摺疊屏的出現以及ai智慧化的提升,手機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逐漸加快,消費者的換機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廠商的戰略設定

從廠商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只是被動地等待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而是透過多種手段主動引導消費者的換機週期。這些手段包括:

許多手機廠商透過更新作業系統來“加速”老舊裝置的淘汰。例如,蘋果的ios系統更新往往會對舊款iphone產生一定的效能影響。

雖然蘋果公司通常宣稱他們透過軟體最佳化來提升裝置的效能,但實際情況是,新系統可能會導致老舊裝置出現卡頓等問題,從而迫使使用者考慮換新機。

而一些安卓裝置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雖然安卓系統本身的相對較慢,但在某些高階機型的硬體與系統相容性上,廠商同樣有意將其設定在“有限期”內。

同時,電池是智慧手機中最容易衰退的部件之一。手機廠商普遍採用“內建不可更換電池”的設計,這意味著電池壽命大多取決於消費者使用的頻率以及充電習慣。

而廠家往往透過電池老化來加速手機的淘汰。一些廠商甚至在電池設計時考慮到“生命週期”,即保證電池在一定使用年限後表現出衰退,迫使使用者更換手機。

以蘋果因“降速門”事件而陷入輿論風波事件為例,蘋果公司在軟體更新中故意限制了老舊iphone的效能,以延緩電池老化帶來的影響。這一做法顯然是廠商企圖透過“最佳化”手段迫使使用者換新機的明顯表現。

除了技術層面,手機廠商還會透過設計趨勢來引導消費者的換機週期。例如,摺疊屏手機的推出不僅是一項技術創新,也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吸引了大量對新技術感興趣的消費者。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對於“新奇”的需求也逐漸成為廠商引導換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每年釋出的新款手機,通常會帶來更輕薄、更精緻的外觀設計,以迎合市場對於時尚和美學的追求。

此外,很多手機廠商通常會透過節假日活動、舊換新計劃等日常促銷方式,促使消費者更頻繁地購買新機。

這些促銷活動不僅使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