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章 出路

應該重點去那裡多轉轉,多打聽。

然後就是賺錢的事情,也必須提上記事日程。

雖說是穿越過來的,但有著腦海裡的那些記憶,要說完全把母親當成母親,他還多少覺得有些彆扭,卻真的是頗覺親近的,而妹妹,更是跟真的妹妹也差不多了——小丫頭太可人疼了。

每天看著她們兩個這麼辛苦,又吃得那麼差,周昂實在是一天都不想多等。

只是,過去那個周昂真就是個純粹的宅男,記憶中的他,也考慮過不想繼續悶在家裡苦讀了,想出去找個活兒做著,一邊養家,一邊慢慢讀書,但他這麼想也不是一天兩天,仍是不知道自己該去幹什麼。

讀書人嘛,最好的路子就是做官,做不了官,做個刀筆吏也不是不行,再不然就教書,再再不然,當個賬房也是條路子。總之,就是都得跟筆墨掛鉤的。

反正力氣活兒是絕對不考慮的。

一來也沒什麼力氣可賣,虛的不行,二來讀書人到哪兒都稀罕,明顯更值錢,寫寫算算的活兒,又輕快掙錢又多。

明明能寫會算,還要去做力氣活兒,簡直是傻!

想到這裡,他忽然靈機一動,又從腦海中的記憶裡拽出一件事情來——周昂的親大伯就是在一傢俬學裡教書的,而大伯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叔伯大哥,則是在翎州縣衙做刀筆吏。

說起這個,又有些過往的故事。

按照過去那個周昂留下的記憶來看,周家其實並不是什麼世代書香門第,只是祖父那一輩好像發了點小財,於是不惜成本地供兩個兒子讀書。其中長子,也就是周昂的大伯,算是個中人之姿,但次子,也就是周昂的父親,用現代話來說,就應該算是窮人家孩子裡的變異者了——他特別聰明。

也正是因為特別聰明,所以他很早就認識到,按照大唐國的舉才制度,如果身後沒有家世撐著,單純讀書的話,除非才華厲害到逆天的程度,否則偌大的一個郡,三年時間才舉一位孝廉,一年也只有十位茂才,是很難輪到普通人頭上的。

所以,在看明白了這些事情之後,他很快就轉了路子,也不知道他當時想了什麼辦法走了什麼路子,反正是年僅十七歲,就進入翎州縣,做了縣衙六房中刑房的一名文吏,而且三兩年的光景,他就從無到有的織出了自己的人脈關係,到周昂出生那一年,他已經是六房中戶房的領班主事。

這個差事,據說油水很大。

然而這還不算完,周昂三歲那年,他老爹當時應該是也就二十三四歲,就一躍成為翎州縣縣衙的三名典史之一。

所謂典史,不是官而無限接近官,近乎是“吏”的巔峰了。

依大唐國官制,一縣之地,萬戶以上,設縣令,不足萬戶,設縣長,令長之下,設縣丞、縣尉、縣祝、主簿,分司各職。

這五個人,都是官。

別管官大官小,只要是官,就都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場所。

除此之外,縣衙裡的所有文吏、衙役等等,頂天了也只能是“吏”。

官是流轉的,吃的是戶部直接發下來的錢糧,上頭一道調令,就直接轉任千里之外,吏則大多是由本地人充任,吃的也是本地的錢糧,是不入“流”的。

而就在這些“吏”裡頭,典史卻特出一頭。

這個小小的職位,是非常規設定的職位,大縣事務繁忙,根據需要,可以報請設定一到四名典史,各自分管一塊事務,小縣就可能一個都沒有。

獨自分管一塊事務這件事本身,其實已經接近“官”,而按照慣例,一旦國家的官員不夠用了,是會優先從全國各地的典史中選拔人才,轉為流官的。

甚至於,在很多郡,大縣的典史憑藉著身在場內的優勢,被“查特異,舉茂才”的例子,也是數見不鮮。

所以,典史是很不一樣的吏。

翎州乃是通衢之地,人口眾多,流動人口也多,又是郡治所在,向來都是頂級的大縣,因此,三名典史幾乎是常設。

這三位典史,每一個都是真正有權柄的。

周昂的老爹當年二十出頭就靠自己爬到了這個位子上,絕對可以算是年輕有為,甚至假以時日,不管是舉茂才,還是轉流官,前途都不可限量——可惜,他做典史還不到三年,忽然生了一場大病,沒熬過來,**。

蒸蒸日上的周家,從此迎頭向下,一蹶不振。

十多年過去,他的妻子兒女,甚至已經落魄到了現在的境地。

但周昂老爹短短六七年的“官”場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