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輻射落塵,可以視為短期的持續殺傷。
在普通人的感觀中,放射性沾染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在核大國的實際打擊規劃中,它實際上處於邊緣地位。
只要baozha的高度達到一定程度,輻射落塵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1956年5月21日在比基尼環礁空投的tx15x1試驗裝置,試驗代號cherokee,試驗系列紅翼行動operati。
該聚變彈頭的當量為380萬噸,最終就沒有產生任何輻射落塵。
三叉戟iid5導彈搭載的88彈頭,最大當量45萬噸,最佳化10psi衝擊波範圍的最優爆高應該是1700米。
而一旦爆高大於645米,88彈頭將無法制造放射性沉降,輻射落塵這種殺傷機制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就是說,成熟的聚變武器,為了達到最大瞬時殺傷效果,幾乎都不會在衝擊波範圍之外產生大範圍的輻射落塵。
這是一個被動效果,實際上甚至不是故意避免的,而是隻要追求最大瞬時殺傷效果,就不會出現大範圍輻射落塵。
至於那個詭異的核火箭筒,也是真的不會傷到自己。
50致死的5psi衝擊波超壓的範圍是180米左右,1psi衝擊波超壓和火風暴的影響範圍為400米左右。
正常射程2公里以上的火箭筒,只要打出500米距離就是安全的。
這東西的威力當量只有10噸,而不是10萬噸,只是相當於10顆1000公斤的鐵zhadanbaozha而已。
而且沒有彈片,不能穿甲,空爆的話甚至不會有彈坑。
10顆鐵zhadan空爆,怎麼可能殺死2公里之外的人?
小男孩的殺傷範圍也只有兩公里左右而已,在歷史記錄中,小男孩爆點2公里外,人員死亡機率已經降到了5。
在那個瘋狂的時代,產生了各種瘋狂的武器,但是不會生產腦殘武器。
媒體為了博人眼球,為了渲染蘇聯的邪惡與恐怖,拼命選誇大對方生產的各種武器的恐怖和fanrenlei程度。
而普通人恰好就喜歡看這些東西,於是低階的媒體就更是毫無節操的投其所好。
以前有各種地攤,現在又有了網路自媒體,當資訊baozha之後,一切就變得更加的沒有譜了。
實際上,他們宣稱的資料可能每次都不一樣,基本上是一路飆升的。
大伊萬摧毀磚石建築的距離,從最初的33公里,提升到60公里,然後提升到100公里,200公里。
影響範圍也從55公里,一路提升到了1000公里,後面才出現了更誇張的,推動板塊移動9毫米。
傳播的人自然而然的覺得,上一個人說的是準確的,自己說給別人聽的時候,再稍微誇張一點,應該也差不咧。
但是就這麼一路迴圈下去,都不去計算和驗證,資料只會越傳越誇張。
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毀滅世界一次,要毀滅世界幾次,幾十次,幾百次。
說的好像超級武器的製造和維護不需要花錢似的。
只要腦子正常的人都明白,毀滅世界一次就夠了。
保留幾倍於毀滅世界的武器,花費恐怖的維護費用,這不是腦殘嗎?
但是核大國的決策者和科研工作者顯然不可能是腦殘。
所以腦殘的只能垃圾媒體的小編。
對於哪個時代的資訊,除了第一手資料,基本都不完全可信。
其他人引用的第一手資料,也要把評論刪除,只留下引用的內容。
沐風的科研系統裡面的歷史資料,都是這樣篩查過的第一手資料。
這些資料,來自實際參與到實驗中的攝影師,來自參與裂變和聚變武器開發生產的工程師,來自冷戰時期美國、蘇聯的核戰略規劃團隊。
把她們的第一手資料,與垃圾自媒體的小編放在一起。
哪個更可信,是顯而易見的。
沐風靠在椅子上,長長的吐了口氣,慢慢的搖了搖頭。
小十一直站在旁邊看著,看著沐風的反應,稍微歪了歪腦袋
“司令官,您似乎有些意外。”
沐風眨了眨眼睛,慢慢的點了點頭
“原來這種武器的威力,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恐怖,威力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低了很多。”
小十張了張嘴,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