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腹腔感染。
空腔器官如胃腸道、膽道等定植細菌較多,而膽囊炎、闌尾炎、胃腸腫瘤等疾病在術前往往已有病變區的細菌感染,因而腹部手術後發生感染風險高。
腹腔感染病原學以腸桿菌科細菌為主,大腸埃希菌最常見,銅綠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也不少見,如為下消化道穿孔或破裂,厭氧菌感染的風險則較高。
這兩年,隨著抗生素的濫用日益嚴重,抗感染工作面臨的壓力自然是日益增加。
也因此,這一次,郭嘉的抗感染治療才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境地。
郭嘉的治療,前面的手術非常成功,但他想要康復
還需要度過最艱難的一關,就是抗感染,一旦這一關過不去,出現了反覆感染或者大面積感染,他的生命會再次受到威脅。
art研究提示,從我國7個地區腹腔感染病人共收集3540株細菌,腸桿菌科細菌佔81.7%,主要為大腸埃希菌(46.3%)、肺炎克雷伯菌(19.7%)、銅綠假單胞菌(9.8%)、不動桿菌(6.6%)。大腸埃希菌中產esbls為64.8%,肺炎克雷伯菌中產
esbls
為
39.9%。
此外,藥敏結果提示,腸桿菌科細菌對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亞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別為
71.3%~100.0%、81.3%~100.0%、64.7%~100.0%和
83.1%~100.0%。
因此,腹部手術後感染多為內源性細菌易位引起的感染,以腸道細菌為主要病原菌,尤其以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代表的革蘭陰性桿菌引起術後感染的比例最高,且常有較高的耐藥率,表現為產esbls比例高,甚至出現碳青黴烯耐藥的廣泛耐藥(xdr)和泛耐藥(pdr)病原菌。
由此可見,一些大手術的抗感染工作並非那麼容易,非常困難,非常考驗術者的能力。
仔細想了一番,蘇楊開口道:“黃總,後面的治療中,你換一種藥,首選萬古黴素,30—60
mg/(kg·d),分2-4次給藥,或者是用替考拉寧,備選藥物為利奈唑胺、達託黴素和替加環素......”
蘇楊一一把他的想法說了出來。
黃平聽得呆呆的。
急診中心主任見了,有些不滿地呵斥道:“小黃,趕緊記下來啊,呆頭呆腦的像什麼話!”
♂♂♂看♂書↙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夥伴!找不到書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