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十勝十敗召喚結束
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二十一歲時,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
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建安元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
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
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
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郭嘉一聲之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十勝十敗論”了。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第三是“治勝”:郭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計程車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
雖然郭嘉和諸葛孔明在同一個時代,但是諸葛孔明在郭嘉去世之後才入世,兩個人根本沒有交鋒機會。
這也讓後世之人眾說紛紜,紛紛激變。而這一世,兩個人更沒有沙場對決的機會了,因為他們都是扶蘇的手下,同屬一個陣營。
扶蘇將手裡的召喚卡片捏碎,將郭嘉召喚出來。
一襲青衫,一壺濁酒,手裡拿著一卷書,文質彬彬,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
“奉孝參見公子”,郭嘉看到扶蘇,淡然一笑,頗有一種風輕雲淡的感覺。
“奉孝請起”,扶蘇看著郭奉孝,對方給自己的影響十分地深刻,那種風流不羈的氣質和他有些相似。
不過也有差別的地方。
郭嘉的風流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而扶蘇的風流是,“我如果留戀花叢,那麼這一片花叢就是我的,誰也不能過”。
兩個人可以說都是風流之人,但是卻有不一樣的態度。郭奉孝將扶蘇的身影印刻在腦海裡面,然後化為一道流光,被系統降生出去。
扶蘇雖然掛滿了遺憾,但是卻已經習慣了。
接著,扶蘇拿出最後一張召喚卡——無雙武聖關羽關雲長,想了想,最終沒有使用。
現在呂布都沒有出手的機會,召喚出來武聖關羽也沒有用武之地。
等以後戰爭爆發,在將其召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