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3章 兩朝奇人——洪承疇

第1403章兩朝奇人——洪承疇

隨著扶蘇的開始,一張張召喚卡片再次出現在扶蘇的面前。

扶蘇伸出手,從裡面十分隨意地抽出一張。

兩朝奇人——洪承疇。

這個名字可能不陌生,但是可以對於洪承疇可能不是多麼地熟悉。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

萬曆四十四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

順治元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

順治十六年督清軍攻佔雲南後回都城。

崇禎十一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

兩面受敵的明朝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

第二年秋,皇太極領兵攻佔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崇禎帝也極力加強對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崇禎十二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為犄角。

崇禎十三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

崇禎十四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明廷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

三月,皇太極發大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絡,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

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

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洪承疇被捕之後,絕食數日,拒不肯降。

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

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張存仁等的專業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

隔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歷史人物,也是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

洪承疇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官至三邊總督、薊遼總督。

但在松錦戰役中,洪承疇受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思路;加上那時明王朝已經十分腐敗,崇禎帝也不能給洪承疇以支援,導致松錦戰役失敗,他自己也被清軍所俘。

經過清帝皇太極的勸降,洪承疇審時度勢,最後投降了清朝。他為清朝統一九州出謀劃策,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勸降鄭芝龍、得以順利進軍福建時,被譽為“開清第一功”。

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