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楊玉環死亡之謎霓裳羽衣曲
然,關於楊貴妃,還有一個圍繞千古的謎團。
那就是“楊貴妃之死”。
楊貴妃是否死亡,成了東方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有的人說死了,有的人說沒有死,眾說紛紜。
其中一種說法就是“馬嵬坡之死”。
天寶十四載,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
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寫道:“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還有一種說法,說楊貴妃並不是被縊死,而是吞金而死。
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
劉禹錫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
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
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
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
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
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
當時六軍譁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
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
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
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
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正是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既然楊貴妃沒有死,那麼楊貴妃究竟去了哪裡?
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逃亡扶桑。
在扶桑的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
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扶桑久谷町久津,並在扶桑終其天年。
扶桑歷史學家邦光史郎在《扶桑史趣事集》中還若有其事地說:楊貴妃死後就葬在勻津的二尊院。至今當地還儲存有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一座五輪塔。在久津二尊院裡還供奉著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兩座立像,傳說是唐玄宗為了安慰楊貴妃而特意送到扶桑來的,現已被扶桑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
各種說法眾說紛紜,有的是猜測,有的還拿出了歷史材料證明自己的觀點。
所以究竟哪一個是真的,沒有人清楚。
事件越來越久遠,真相也越來越遙遠。
······
曉情看著手裡的召喚卡片,然後將其交給扶蘇。
扶蘇接過來,直接將手裡的召喚卡片捏碎。
隨著扶蘇的動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