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南明皇帝的加封,只願與大明共存亡,追隨南明皇帝生死不棄!”
“閻應元,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崇禎十四年赴任江陰典史,大明滅亡後,清軍大舉南侵,閻應元就聚集起十萬義軍,獨抗二十多萬的清軍,堅守江陰八十多天,連斬清軍三王十八將!可惜,寡不敵眾,最後十餘萬義軍也全都戰死!”
“何騰蛟,崇禎十一年的員外郎中,後來的湖廣總督,大明滅亡後,收攏潰散明軍,堅持抗清,被俘後寧死不降,英勇就義!”
“張名振,山西人,南京的錦衣衛,曾聯合鄭成功三上長江抗清,第三次攻克舟山後,終因國恨家仇,鬱積於心,病逝於舟山!”
“李來亨,李過的養子,大明滅亡後,拒絕清軍招降,奮起反抗,與清軍鬥爭二十一年之久,清廷以十萬兵力邀擊,仍數次敗於李來亨之手,可惜最後被二十萬重兵圍困,李來亨還是拒絕投降,糧盡後,舉家自焚!”
聽得秦鎮將各種名將如數家珍的道出……
此時,不管是天啟時空的朱由校,還是崇禎時空的朱由檢,都有些焦急!
“慢點,慢點,您慢點說!”
兩人有些著急,奮筆疾書,將秦鎮點名的那些存在全都記下!
好在,秦鎮還會說一說這些人的事蹟,讓他們也還算有些喘息的機會。
剛剛記完,就聽秦鎮又繼續開口了:“接下來,就是可用的文臣……”
“第一個,楊嗣昌。”
“楊嗣昌可用,但有些小肚雞腸,害怕孫傳庭威脅到他兵部尚書的位置,但總的來說,楊嗣昌的能力還是有的,十三年,率領左良玉等挫敗張獻忠,十四年病逝。”
“第二個,陳新甲。”
“楊嗣昌死後接任兵部尚書,但被崇禎派遣參加松錦之戰,表示要速戰速決,導致大敗,如此內外交困之下,後金表示可以議和,崇禎意動。”
“因為早些時日,楊嗣昌就說過可以議和,兩線作戰,兵家大忌,攘外必先安內,先與後金議和,騰出手解決李自成、張獻忠才是正事!卻不想,東林群臣反對!”
“等到陳新甲上位後,松錦之戰大敗,又表示可以議和,還是那個意思,攘外必先安內,先幹掉內部的問題,再著手解決外部的問題,而且,後金也沒提什麼過分的要求,無非就是想讓大明對後金同等視之,意思就是,把後金當成一個國來對待,而不想再當建奴了!”
“崇禎也知道議和的重要性,正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可是朱元璋問鼎中原的策略!”
“議和怎麼了?又不割地,又不賠款,人家就只想要一個平等的態度!書信甚至用“謹奏”的格式,自稱“小國”,以明為上國,但東林群賢不接受,美名其曰,這是叛國!叛個鬼的國!”
“這種議和,要是換做老朱來,別說與後金議和,就算與李自成議和,與張獻忠議和都可以!”
“之前議和群臣反對,而這一次議和,群臣肯定還會反對,所以,就秘密進行!”
“可是,不料,議和洩露了,朱由檢無奈,只能把陳新甲下獄,九月處死!”
“陳新甲這個人能力肯定是有的,但有些急功近利,不能讓他參與松錦之戰!”
“第三個,劉宗周。”
“劉宗周,明末理學家,儒學大師,抗清名臣,天啟年間,因為彈劾魏忠賢被貶,崇禎年再次出山,卻因彈劾馬士英,阮大鋮等尸位素餐的東林黨,結果被罷官,杭州失守後,絕食而亡!”
“劉宗周絕對算得上是忠臣,清官,可惜,被東林黨排擠!”
“第四個,史可法。”
“史可法,也是抗清名臣,可惜,也被馬士英等人排擠,大明滅亡後,又成為南明弘光朝的首輔,堅持抗清,只可惜,未能有效抵擋,最後殉國!”
“第五個,張煌言。”
“張煌言,崇禎十五年的舉人,也是抗清名臣,南明弘光朝滅亡後,堅持抗清二十多年,也曾配合鄭成功北伐南京,一度殺到南京城下,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可見張煌言的含金量,不僅是儒將,也是民族英雄!”
“第六個,劉同升。”
“劉同升是崇禎十年的狀元,這人不僅文才出眾,還兼通武略,且頗有血性,因為上書反對楊嗣昌被崇禎不喜,被貶後辭官歸隱。”
“但清軍入侵,他又站了出來,與清江人楊廷鱗一道在贛洲起兵,舉起了反清的旗幟,可惜出仕已晚,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