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四十一章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兩章

起來也不會那麼抗拒。

這份“恩寵”,會讓百姓們覺得沒有被朝廷拋棄。救治的不止是他們的身,還有他們的心,人心。

尤其是那些真正的窮困百姓,窮人病都不病不起,朝廷準備出這些藥,當他們被隔離起來,才會放心的與病魔作鬥爭。

宋福生寫到這裡停筆,心想:專款這事兒,朝廷在打仗,耗費老大了,估計實在是夠嗆能湊出銀錢平日裡就存些藥。

他怕朝廷做不到,還給出主意。

他認為一方有難要八方支援啊,什麼時候需要眾志成城,這種時候就是需要獻愛心的時候。

要發動民眾,別小瞧民眾,遇到大災,官府財力不足,民間的財源收入尤為重要,尤其是民眾裡的商人。

只施粥,形不成規模,吃大戶那有啥意思?危難之時,救命的是藥,不是災難之後喝的粥。

所以何不如由各級官府牽頭,各級地方父母官出面號召萬眾一心,每一個有能力的大戶都要責無旁貸。

捐助者們如果捐的足夠多,朝廷完全可以給這些人立官方青石牌坊。

宋福生尋思:古代人愛整這沒用的,稀罕美名,有的人為了一世美名恨不得能豁出去命,那就給建,立牌坊,石頭能花幾個錢。

上面就寫著哪年發生了什麼大災,下述這些人名曾捐助多少銀兩,用這捐助的銀兩買了多少藥,救助了多少人。

這變相的更是一種傳承,也給後代人看看,學學,要形成這種風氣。

宋福生寫完疫情論題的策論後,他又寫關於難民處置。

這回他又拿自己說事兒,他就是曾經的一份子。

設身處地先肯定了官府許多安置難民的措施,比方說有防疫,入城檢查,這一路,都安排的能讓他們討到飯食,很心安。

但是。

按理說,宋福生是白拿過救濟糧的,他不應該這麼寫。

但是,他仍舊建議,官府不能白白的發救濟糧,容易造成出現更多流民的現象。

且給出主意,可以發救濟糧,不過要讓領糧的逃荒者付出勞動。

城裡活那麼多,官府完全可以安排這些逃荒者,想領糧就去蓋城樓,清理汙水,修理溝渠,開墾荒地,搭建防汛臺階等等。

宋福生寫到這,自嘲的一笑:他可真是位“好官”。

才哪到哪,就開始換位思考:

難,都難,朝廷也難。

這打仗呢,糧食耗費的太多,能省就要省,能不給就少給些,不就是為統一?

不統一,早晚不還得有荒亂嗎?到時老百姓更遭殃。

假設一下,也不知道這項萬一施行,要是逃荒者們還知曉是他提的意見,會不會有好些人大罵他。

來,人活一世哪有不被罵的,讓我們來看看下一道大題。

對軍隊的政見和意見,有那些方面,你認為需要改善。

宋福生心想:

或許別人沒話,那他可有的說啦,這兩張紙夠不夠寫都不一定。

宋福生寫道:

他有幸在倉場衙任職,有幸給定海將軍運過糧,有幸和陸家軍上過戰場,那場近些年來,最著名的戰爭……

可想而知,閱卷的考官們見到這麼一份卷子,先不說答的好不好,能不能先風中凌亂?

你說說,這名舉子,年紀輕輕的,他咋就經歷那麼多呢。

宋福生的論點:

後勤困境,會讓任何大軍、任何大將都變得脆弱不堪。

他舉例五萬軍十萬眾,非常專業的羅列出一系列資料。

先寫行軍速度,隨後寫一輕裝男子每日十兩,60日需要多少石,幾名民夫運的糧能養一名士兵,馭畜運輸一驢負重多少,幾頭驢運去的糧食能養一名士兵存活多少天。

所以他第一個建議就是,不止邊境要有倉場衙,不止主要城池,最好各地都要多多設立,減免運輸成本。

後勤續航能力加強,糧倉線路越長,行軍才能更兵貴神速。

第二個建議就是,加強後勤管理。

這是他在真正的戰場上發現的弊端。

給運的箭炮,那有的都不對型號,後來用不了的又隨船拉回來,武器配備亂七八糟。

也賴這古代武器不統一。

因為士兵們是歸屬於各大將軍,有些重要武器也是各大將軍私藏,算是他們私人的制勝法寶。

不像現代,武器庫統一管理,大家拿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