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3章 我是始皇之女(九)

秦以法立國,扶蘇卻言諸生皆讀孔子,這是幾個意思。

還指責君父用刑過重,這不是給反對派遞刀子。

炎犀立即反駁:“諸子百家,各有所長,獨誦法孔子者為偏聽偏信之人,難堪大任。

我大秦以法立國,法度者,正之至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

大公子若覺法度嚴苛,當提請奏疏,稟明今上,開大朝議共商,而非私下酌情。”

按徐福的罪名,本就該施以肉刑。

炎犀的意思是制定了法律就要遵守,如果刑罰過重,應該走流程修改法律。

而不是因為同情就以個人立場輕饒。

“有治人,無治法。”待詔博士叔孫通立即聲援扶蘇,“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

這是儒家對法治的基本觀點,即治國的關鍵在人而不在法,只有好的統治者才能治理好國家。

炎犀知道他說得其實有道理。

在後世,基本已經形成了德法相輔相成的治理理念。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不具備強制執行力,因此制定法律來規範道德的底線。

違反法律規範需要受到懲罰,平時也會加強對公民道德修養的培養。

過於崇尚高尚的道德,反而會讓人忽略法律習慣於不守法。

過於強調法律的底線,按照某狂徒張三的話來說,他一定是個人渣。

因為他的行為只在底線上徘徊。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炎犀更清楚,今時今日,在這個場合,她絕對不能輸。

這不僅關乎儒法之爭,更關乎始皇的治國方針和政治理想。

李斯那貨還留在泰山刻碑,如果不是炎犀在,嬴政就是孤軍奮戰。

當然,嬴政不會跟他們辯,只會強行行自己的道,再招來許多罵名。

所以不等叔孫通繼續發散,炎犀立即反駁:“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儒家求過去,法家追未來。

儒家總想透過克己復禮,追求個人的高尚品德來達到他們幻想中的上古時期的堯舜之治。

法家則拋棄了這個幻想,更關注未來,透過制定嚴苛的法律來規範行為,達到統治穩定。

齊魯儒生又跳了一個出來:“有法無德,民猶傀儡,教化無功,仁義不通。”

這是在說不講道德,百姓就會如行屍走肉,不受教化。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焉有萬世之聖人。法在德前,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炎犀的意思則是指依靠人治往往會出現人在的時候政策得以實施,人不在了就改弦更轍。

但如果以法治國就不一樣了,不用智慧就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不逞勇武卻依然強大。

儒生接著辯:“德盛者威廣,力盛者驕眾。明君之為政,尊賢以崇德,舉善以勸民,則四方之內,孰敢不化。

以正德臨民,猶樹表望影,不令而行。以峻法懼民,則道路以目,民怨沸騰。”

炎犀立即跟上:“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

這就是說法律是所有社會行為的準則規範,法度是維護公共利益的柱石,是治國的根本。

一個國家若有恆定的法律,即使遇到危難也不致滅亡。

......

總之,炎犀舌戰群儒,你來我往,辯了大半天。

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這也在炎犀意料之中。

儒法之辯從來就沒有盡頭,之所以儒家學說支撐位面二千年統治,是上位者的選擇。

事實上,統治者通常採用的是外儒內法的路子。

士大夫被要求擁有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品德,成為完人。

統治者對百姓又十分殘忍,歷史上從不存在真正的體恤民情。

君王的喜好即為法,這分明就是法家的觀點。

儒學用來約束臣民,峻法用在政敵和百姓身上,唯獨對自己沒有要求。

這是大部分統治者的狀態。

所以這次的辯論炎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