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部分

“徐貞明的《奏請京畿開荒試種水稻疏》,臣記得。內閣的票擬是:交工部複議。工部複議後回奏:畿輔之地民勞財匱,目今,務在安靜省事與民休息,臣等仰體遽難別議,俟民有起色乃徐規劃未晚也。”

“臣贊同工部的複議回奏。如果按徐貞明在奏疏中的建議,在十五河彙集之地貓兒灣興修水利,引水成田。此舉雖可興大利,除大害,但役大眾、動大費在所難免。臣覺得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疏通漕運。此事待國庫充裕以後再慢慢規劃治理。”

張居正對自己處理過的公文記得相當清楚。但是此時朝堂之上大家都在關注漕運不暢的問題。黃河作為漕運的重要水道,連續出現了決口的險情。已經嚴重危脅到了每年四百萬石糧食的北運。

朝堂之上針對治河方案爭論不休。張居正和官員們商議解決的辦法是革新方案、放棄築堤,轉而開通漕運途中的泇(激a)河,讓漕運的水道暢通。可是這個方案,還沒有得到實施,就放棄了。張居正雖是首輔,但他並非是治河專家,正苦於沒有良策,所以對徐貞明的奏疏並不關注。

“張先生,朕覺得徐貞明所奏,與疏通漕運兩者並不衝突。疏通漕運之目的是為了每年的漕糧運輸。京畿開荒種水稻同樣是為了保障京城糧食的供應。只不過一個是應急之舉,一個是長遠之策。”

“所以朕打算讓徐貞明在上林苑先行開展水稻試種,一旦時機成熟悉,再推廣到京城周邊地區。”

“關於漕運的治理,朕想到一個人,應該可以擔當此大任。”

萬曆很清楚,張居正執政期間對漕運的治理,並非一帆風順。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準備的開通泇河計劃,最後因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後無疾無終。

接下來還會有人重提採用海運,開通”膠萊運河”拉近航運距離,避開海運當中最險的一段路程。這一計劃得到了張居正的支援,並派出人員實地勘探考察。但最終因為周邊河流匯入水量不足,要打通膠河、萊河的分水嶺預估要花費兩百萬兩白銀,而且朝堂之上的反對聲太大,最後不得不放棄了。

“皇上,不知道是何人?”張居正急切的問道。

“潘季馴”萬曆說道。

此時張居正在腦海之中快速回憶潘季馴的履歷。潘季馴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總理河道提督軍務,曾兩次主持治河工程。隆慶四年,黃河在邳州和睢寧決堤,他負責河道治理,堵塞決口。第二年,工程完成,因驅使漕運船隻進入新河漂散沉沒了很多而獲罪,被勘河給事中雒遵彈劾而遭罷免,此時潘季馴正在家閒住。

“皇上,臣失職。為國舉材是臣的職責,可是臣的眼光短淺,這樣合適的人選臣竟然沒有發覺。”

張居正透過回憶潘季馴的履歷和政績,認定潘季馴應該是治理河道,疏浚漕運的好人選,那次被彈劾罷職的沉船事件,也是一起偶發事件。自己作為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卻對這樣的人選沒有關注。

“治河事大,此人是否能勝任,還望先生好生考察。”

萬曆沒有向張居正強力推薦,反而讓張居正自己去好好考察。萬曆非常清楚,潘季馴明年就將被人舉薦復出巡撫江西,後又升任刑部右侍郎。直到萬曆六年,才被人舉薦給張居正。他提出的束水治沙,以水攻沙的方案,深得張居正的支援。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疏通了航道,花費僅六十萬兩白銀,大大低於治河預算。

就在萬曆和張居正,君臣奏對之時,突然”嘭...嘭...嘭...“好幾聲巨響從遠處傳來。象開炮的聲音,又象是什麼東西炸了的聲音。

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萬曆的隨侍宦官馬上將萬曆團團圍住保護起來。張維得到萬曆的授權後,馬上調集當值侍衛將雲臺門周圍全部封鎖。

此時張居正也被這響聲嚇了一跳,但快速恍過神來之後,依然非常鎮定的呆在原地不動,但他那臉色沉得快要滴出水來。

萬曆聽到響聲的第一反應認為是不是皇城內的火藥局或者皇城附近的王恭廠出了什麼事故。這兩個地方可是存放了大量的成品火藥和硝石、硫黃等原料,如果這兩個地方出了事,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但響聲之後,後續並沒有傳來更劇烈的爆炸聲,排除了兩個火藥廠爆炸之後萬曆才安了心。但隨即怒火中燒,他心裡想著,難道是施放火炮的聲音?這京城之內,皇城附近,還有人敢明目張膽的開炮?於是狠狠的說道:

“張維,到底是什麼回事?什麼人這麼大的膽子?馬上派人去查,給我狠狠的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