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對王汝賢的第七師和第二旅進行增援,如此情況下,也就讓國民經濟得到了難得的機會把jǐng衛師撤出來。其實相對的,根據雙方的和談前提條件,雙方都不能對揚州前線進行增兵,這也是第四師上去後jǐng衛師就的撤下來。
雙方的秘密和談正在緩和進行著,揚州戰事慢慢平淡下來告一段落。這個時候,雙方都在利用著這個機會進行兵力調整,比如國民軍派遣第四師接替jǐng衛師防守揚州,而馮國璋也把休整並補充了兵員武器之後的第五師一旅組成一個混成旅前往揚州,接替已經作戰多rì同樣損失慘重的王汝賢第七師。歷盡多rì攻堅戰的第七師雖然重武器裝備損失不大,但是人員損失慘重,也是急需要進行休整補充。
雙方這些小規模的兵力調整都在英國派遣的觀察人員下進行,甚至為了保證和談期間雙方爆發大規模戰事,英國駐上海的中國艦隊派出了兩艘軍艦到達南京附近,用以表示存在。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雙方的和談進展卻是不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雙方儘管都不想打,但是也不想大規模的和談而造成內部的sāo亂,這樣一來儘管和談一天一天進行著,但是雙方提出的和談條件都是天方夜談,根本就說不到實際問題上。
比如北洋提出要求,國民軍必須撤出蘇南地區這一點,國民軍就是絕對無法接受的的,更加不用說後面還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比如國民軍控制下的各省財政必須上交zhōngyāng,國民軍由zhōngyāngzhèngfǔ進行整編。這根本就不是有條件的和談,而是要直接肢解國民軍了,如果真答應的話,國民軍直接解散還來的乾脆一些。
北洋方面提出的條件荒唐,國民軍提出的條件也不簡單,首先是要求北洋軍把南京北岸交給國民軍管理,北洋軍必須撤回徐州,同時承認國民軍對閩浙江蘇三省的控制,要求zhōngyāngzhèngfǔ任命陳敬云為東南宣撫使,全方位掌管閩浙江蘇三省的軍政大權。這個根本和dúlì沒什麼區別了,袁世凱腦袋來是一團漿糊都不會答應。甚至最開始的時候要求北洋軍zhèngfǔ罷免馮國璋,稱馮國璋這個反動軍閥破壞了國內和平,是人民公敵,這個條件被馮國璋得知後差點把桌子給掀翻了,而北洋的和談代表楊度更是當場就立場,號稱國民軍要戰爭那麼北洋就給它戰爭。
這種荒唐條件自然是隻能說一次的,第二天和談的時候國民軍的和談代表國民軍參謀部總務司司長郭恆思也就不說,然後圍繞著北洋軍撤出江北和陳敬雲要當東南宣撫使這點來。不過不管是國民軍的條件還是北洋軍的條件都脫離現實,按照這情況根本就沒法和談成功。
對於和談進展緩慢,陳敬雲不急,袁世凱也不急,反正只要事實上雙方不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就可以了,至於所謂的和談那就慢慢拖著唄。
所以在雙方秘密和談的時候,陳敬雲依舊在上海處理了正常的公務,不過由於蘇南地區的戰事已經大體上結束,國民軍的司令部也不能一直設立在上海,畢竟上海租界林立,外國人眾多,可不是一個稱為政治中心的好地方,陳敬雲已經考慮著是不是該回福州了,福州那邊的大本營已經多時沒有回去,俗話說的好,久則生變,雖然福州里的鄭祖蔭和林文英那些人陳敬雲不怎麼擔心,但是必要的防備還是要的,離開太久也不好。
當然了,這目前還只是一個想法而已,現在國民軍在蘇南地區大軍雲集,陳敬雲可不放心隨便把這些大軍放著不管。
而隨著國民軍總兵力的進一步擴大,陳敬雲覺得已經有必要設立軍一級的指揮部了,總不能以後哪裡發生一場大規模戰爭然後自己就得帶著整個司令部奔赴戰區不是。
不過對於設立軍級別的機構陳敬雲一直都是極為謹慎的,以前國民軍一共也不過五六個師,一個軍配屬兩三個師的話那麼軍長所控制的力量就太大,一個搞不好就會被反噬,而且當時也沒有合適的軍長之類的人選。但是現在國民軍下面已經足足有十個正規野戰師和一個jǐng衛師,加上各省的重要地區還有相當數量的地方守備團,這總兵力已經十幾萬了,再繼續保持司令部直接指揮各師做站的話就有些不太方便了。
事實上,在廣州戰事和南京戰事當中,陳敬雲已經嘗試著用下面人負責一方,而且負責人還都是同一個人那就是沈綱。雖然沒有實際上的名義,只有一個臨時指揮官的頭銜,但是實際上已經是相當於軍級別的指揮機構了,現在,也是該提出場面來了。
對於設立軍級別的指揮機構,陳敬雲和以往做重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