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7部分

而這也是歐洲戰場上的主流坦克發展方向,1918年德國的PAK18反坦克炮大放異彩的時候,英法兩國的坦克設計一下子就轉向了厚裝甲,三十餘噸,甚至超過四十噸,裝備多門大口徑火炮,速度只有十公里左右的重型坦克成為設計的主流。

而中國的坦克前後已經發展了三代,從T1、T2型的第一代,再到T3、T4、T5姓為代表的第二代坦克,以及到了1919年才定型的T6式中型坦克、T7式重型坦克為代表的第三代坦克,其發展思路都是相當明確的,那就是確保火力、速度和防護的平衡性,並且至始至終都堅持了單旋轉炮塔、傾斜裝甲等設計。已經開始少量投產的T6式中型坦克為表達,其速度已經高達三十公里,防護也是提升到了25毫米的水平,並裝備了一門新式的57L40坦克炮。而T7式重型坦克的防護有著五十毫米,裝備了一門75毫米坦克炮,防護和火力上去的同時也沒有落下速度,其最高速度達到了二十公里,這可是歐洲主流坦克十五公里以下的一倍以上,當然歐洲的主流重型坦克那裝甲基本上都已經達到了六十到七十毫米,比中國的重型坦克厚了一截。

而從坦克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來各國對坦克使用的不同,在陳敬雲的心中,坦克從來都不是步兵支援武器,而是用來當做拳頭使用的主力部隊,一支裝備了坦克、裝甲車、摩托車、汽車所組成的混成裝甲部隊足以成為一支可以迅速推進並短時間內突破敵軍防線插入敵軍心臟的戰略部隊。至於當成步兵支援武器,等中國的坦克年產量達到好幾萬輛多的用不完的時候才會考慮給普通步兵配屬支援坦克。

陳儀因為這些理念上的不同,在兵器總監這個位置上鬱悶了兩個月後就是透露了不想當這個兵器總監了,雖然陳儀對於坦克上的理念和自己有所不同,但是陳敬雲知道這個人是有才的,陳儀的瘸腿將軍的外號在中國部隊裡可是響噹噹的名號,所以就把陳儀調到了俄國任職第十軍軍長。

“看樣子,過短時間我還得給總統寫封信,不管坦克怎麼用,但是總是越多越好的!”陳儀如此道的時候也是再想著,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和列強一樣擁有上千輛的坦克。

陳儀和陳景飛等人並沒有鄂木斯克停留太久,待了三天時間後就是回到了俄國後方。然而他們剛一走後,鄂木斯克那邊就是傳來危急的訊息,高爾察克的四十餘萬大軍在進攻正面三十萬不到的蘇軍同時,蘇軍的另外一支高達五萬餘人的部隊繞過了鄂木斯克,擊潰了俄羅斯國防軍的兩個師阻攔後,迅速向卡拉欽斯克進軍,而卡拉欽斯克作為鄂木斯克的大後方,扼守著遠東鐵路,而原本駐防卡拉欽斯克的兩個俄羅斯國防軍師已經在之前出擊迎戰中被蘇軍擊潰,現在只逃回了只有七八千人而已。

除了這七千多俄羅斯國防軍潰軍外,卡拉欽斯克還有著中國陸軍之第十八師的1812步兵營以及中國空軍第七聯隊的第26偵查中隊。

蘇軍繞行了數百公里後襲擊位於後方的卡拉欽斯克讓俄羅斯國防軍陷入了被動,而這種被動在兩個俄羅斯國防軍師被擊潰了後演變為了大危機。

幾乎是得到訊息的那一天,中國空軍的第26偵查中隊就是開始準備往後方轉移走人,中國部隊可沒有和蘇軍硬拼的責任,而且中國部署在卡拉欽斯克的部隊空軍和陸軍加在一起也不過千把人,根本就不可能對這場數以十萬計兵力規模的會戰起到什麼作用。

然而中國想要走的時候,蘇軍卻是來的太快,還沒有等中國部隊登上火車後撤的時候,一個蘇軍騎兵師就已經截斷了鐵路,不得已之下中國陸軍之1812步兵營不得不準備戰備的同時向第十八師的師部求援。

而第十八師接到求援電報後迅速出兵,同時又是把訊息上傳到了第十二軍軍部,這一層層傳了上來後,沒有多久一個步兵營和一個偵查中隊被圍困在卡拉欽斯克的訊息就是出現在了南京參謀部裡頭,而面對這一情況就連是沈綱也是大感棘手。

因為距離卡拉欽斯克最近的一支中國部隊是兩百公里外的韃靼斯克的1811步兵營,而181團部和剩下個一個1813營則是在四百公里外的巴拉賓斯克。而第十八師的主力還在好幾千公里之外的新西伯利亞呢。簡而言之第十八師擔任的是鎮壓當地游擊隊和守備鐵路沿線的任務,幾乎散佈在上千公里的前路沿線裡,短時間內根本就無法集中大量的主力部隊去參戰或者救援,實際上中國的陸軍之前根本就沒有打算過要和蘇軍正面作戰,蘇軍如果打過來了那麼控制著鐵路的中國陸軍就陸續後撤。

然而現在卻是有著一個步兵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