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濟光手下的七八千人雖然戰鬥力不怎麼樣;武器裝備和訓練也不好;但是他處於的位置卻是極為巧妙的;龍濟光佔據了欽州以及湛江等粵西沿海地區。而在去年的廣州之戰後;陳敬雲和陸榮廷已經達成了默契;那就是桂軍佔據廣州以西的廣東西部;而國民軍佔據廣州以及廣州東部;北部地區。這一分贓計劃也是成功的緩和了當初桂軍和國民軍的緊張關係;使得後來桂軍和國民軍在廣東地區雖然保持了重兵對持;但是始終沒爆發軍事衝突。
後來國民軍把戰略重心放在了蘇南和安徽地區;導致與國民軍在廣東方向的兵力持續下降;就更讓陳敬雲希望保持南方的穩定;而不希望和桂軍造成衝突;至少在擊敗北洋軍之前不希望廣東方向有所變化。桂軍也是國民軍的實力忌憚無比;所以雙方的顧忌也讓廣東保持了和平;更為後續的三家聯合創造了條件;等陸榮廷和唐繼堯以及陳敬雲三人聯合組建南京共和zhèngfǔ後;桂軍和國民軍根據協議在廣東撤兵;國民軍把主力的第三師調到了蘇南;現在只在廣東駐紮了一個新編練的第十四混成旅。而桂軍也是從廣東西部方向撤軍;只是在梧州駐紮了一個第八混成旅;轉而加大了南寧方向的駐軍;從之前的一個旅增加到了一個師的兵力。
梧州方向的第八混成旅是防備國民軍無疑;但是南寧方向的第十四師可就是明顯為了對付龍濟光的。
桂軍和國民軍雖然在湖南方向聯合作戰;但是彼此間的防備也是有;同時基於統一全國的戰略xìng目標;陳敬雲肯定是不希望桂軍持續發展;所以有必要牽制桂軍;這一點除了在湖南地區堅持佔領衡外;更是希望在廣東西部地區對桂軍形成牽制。然而由於陳敬雲和陸榮廷之前的默契;雙方都不可能在廣東方向大規模增兵的;只要國民軍從其他省份調來一個師進駐廣東;那麼桂軍肯定也是針鋒相對;那麼到時候三家聯盟也就成為了一句空話。然而不能明面上增兵;但是卻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啊;比如這個龍濟光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國民軍收復了這個龍濟光後;陳敬雲也沒打算讓龍濟光對自己絕對服從;但是隻要能夠在廣東西部保持對桂軍的牽制就足夠了;而且接著龍濟光第二十四混成旅的名頭;國民軍也就能夠光明正大的派遣官員和軍官掌控粵西地區。
陳敬雲這一招可是光明正大的很;畢竟他要收復龍濟光的話;就算是陸榮廷也是找不到什麼理由來反對。
陸榮廷也不是笨蛋;自然是明白陳敬雲這些舉動的心思;但是陳敬雲只是收編龍濟光的部隊;也沒有向廣東西部增派部隊;而龍濟光本來就是桂軍的敵人;南寧方向的第十四師就是為了對付龍濟光的;所以從軍事層面上而言並沒有提升對桂軍的威脅。而在政治層面上的影響雖然很大;但是陸榮廷卻是找不到理由來反對;難道說自己要對南京共和zhèngfǔ收編地方軍閥提出反對嗎?
所以心裡有著鬱悶的陸榮廷也不好公開反對;而對粵西方向增兵也不好去做;只好是把其他部隊的一些重武器裝備調到南寧給第十四師增強火力;免的到時候被龍濟光從背後捅刀子。
陳敬雲這個小小舉動雖然沒有普通人關注;但是諸多實權人士已經是察覺出來了一些味道;那就是陳敬雲已經在為未來的統一而策劃了。
他們所猜測的也沒有錯;陳敬雲的確是在未來的統一之路進行策劃了;要統一中國單單是擊敗北洋是不夠的;擊敗北洋軍後國民軍最多就是獲取表面上的統一;控制區也只侷限於國民軍掌控去內;到時候國民軍控制的zhōngyāngzhèngfǔ就會面臨當初北洋zhèngfǔ所面臨的問題;那就是各省的軍閥割據。
北洋zhèngfǔ可是一直為了打敗南方諸省的軍閥而努力著;可是越打越糟糕;非但沒有把南方數大軍閥給打敗;自己反而讓國民軍在江北地區擊敗;損兵則將好幾萬;在津浦線上不得不退守蚌埠。
北洋軍都沒能做成這個事情;而換成了國民軍的話;是否能夠做成真正的統一呢;這一點很多人抱有希望;同樣很多人抱有懷疑。
陳敬雲自己心裡也是有著打算的;等擊敗了北洋後;到時候各省軍閥如果能夠放棄軍政合一的模式;不管是唐繼堯還是陸榮廷都可以在未來的聯合zhèngfǔ中擔任要職;而zhōngyāngzhèngfǔ將接受這些省份的地方政權。要是唐繼堯和陸榮廷不願意;還妄想著保持**王國的話;那麼陳敬雲少不得要和袁世凱一樣準備武力統一了。
而且陳敬雲認為武力解決的可能xìng極大;畢竟唐繼堯和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