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擊這一段海上運輸線,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哪怕是中國海軍現今有著四艘戰列艦,四艘航母以及其他眾多的輔助軍艦,但是要在日‘本的家門口把日‘本海軍給堵住,難度依舊是極大的,而且還得考慮到對馬海峽那麼狹窄,南北加起來也不過一百多公里,中國的主力艦隊一到那裡就會被發現,接下來的事情就不太好了。
現在來說對馬海峽太危險是不能去的,要想真正的封鎖這一段海域,前提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日‘本海軍主力送進海底之後才有可能,要不然日‘本海軍的十幾艘戰列艦往對馬海峽一擺,要切斷這一段海上運輸線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中國海軍集結主力費勁心思要切斷這一海域的海上運輸線之時,,日‘本海軍的野心也不小,除了要保衛對馬海峽運輸線外,日‘本海軍上下都是想要著報當年東海大海戰的恥辱。
雖然當年的兩國海軍交戰中,日‘本海軍一直都是牢牢的把握著制海權,但是當年東海大海戰卻是讓日‘本損失了兩艘戰列巡洋艦,這被日‘本海軍上下視為奇恥大辱。
“當年支那人靠著那兩艘炎帝級戰列艦讓我帝國海軍數千健兒捐軀,現今我帝國海軍較之當年已經實力大漲,單單是快速戰列艦就已經有五艘之多,新式戰列巡洋艦也有四艘。加上帝國海軍中的舊式戰艦,粉碎支那人海軍重現日清戰爭時的輝煌指日可待!”時任日‘本海軍第2艦隊司令長官的中村良三如此對著手下的一幫將領說。
如果按照傳統理念來理解,他的這個說法是沒有錯的。中國海軍這些年雖然發展快速,但是日‘本也沒有落下海軍的發展,甚至比中國海軍發展的還快。尤其是受到1923年東海大海戰的影響,認為當年第4戰隊的兩艘戰列巡洋艦之所以會戰沉,其根本原因就是作為主力的第1艦隊由於航速過慢不能及時抵達,以至於第4戰隊和中國海軍主力交戰了足足三個小時後,只有天城號趕到,其他的主力艦都還在慢騰騰的趕路,由此才造成了第4戰隊的重大損失。此後日‘本海軍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是出現了偏差,高度重視了主力軍艦的航速,不但續建了天城級戰巡的二號艦,而且還把土佐號也給續建成了。只不過這兩艘戰艦都是續建,其中的天城號航速是足夠了,但是土佐號的航速依舊過低只有二十六點五節。這個航速對於二十年代的各國海軍來說,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高速戰列艦了,但是和中國海軍的炎帝級的二十八節航速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於是乎日‘本海軍在1925年動工的紀伊號條約型戰列艦中,採取了放棄部分防護甚至火力,來換取了二十八節的航速,雖然日本人不願意承認,但是這款戰艦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都是仿效了中國舜帝級條約型戰列艦的設計,畢竟中國的舜帝級戰列艦乃是世界上第一款條約型戰列艦,受到各國的重視和參考是不可避免的。
建造紀伊號的時候,由於日‘本海軍限於條約的限制,已經不能繼續建造主力艦了,所以就把改造舊艦提上了日程,而改造主要是集中到了提高航速上面,而在日‘本海軍的一大票戰艦當中,包括長門級在內都是沒有太大的改進空間,所以日‘本海軍就是把改造的重點放在了金剛級戰列艦上,並花費了巨大的代價給剩下的兩艘金剛級換上了新式的燃油蒸汽輪機,其改裝後的這兩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雖然防護和火力依舊,但是航速卻是飆升到了二十九點五節。
等到了1930年的今天,能夠參與快速機動作戰的高速戰艦已經兩艘天城級,兩艘金剛級,一艘紀伊級。此外兩艘加賀級以及兩艘長門級戰艦雖然航速只有二十六點五節,但是相對於那些舊式戰艦來說,依舊稱得上是高速戰列艦。
所以從戰列艦的規模上來看,日‘本海軍實力要比中國海軍高上了一大截。
但是兩國海軍的力量也不只有戰列艦啊,還有航母呢,中國海軍又由於陳敬雲的存在,航母一直都是重點發展的艦種,1923年的時候就已經有兩艘航母了,等到1925年後,又有兩艘航母加入海軍現役,並且在1928年的海軍第五期發展規劃中,除了建造兩艘條約型重巡、兩艘輕巡以及六艘驅逐艦、六艘潛艇外,還再一次開工了兩艘航母。只不過這兩艘航母是在和平時期建造,工期有些長,到戰爭爆發後的今天也沒有瓦工而已。
那兩艘在建當中的航母就不說了,但是中國現役的這四艘航母卻都是兩萬噸的正規艦隊航母,如果說航母的戰鬥力在1923年時只能作為艦隊偵查而存在的話,那麼在中國的B6俯衝轟炸機正式定型後並在1926年開始大量裝備後,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作戰能力已經是發生了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