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7部分

關於另外一個問題:波羅底諾戰役以及在這之前的舍瓦爾金諾戰役是怎樣打起來的,也存在一個極為明顯、眾所周知、完全錯誤的概念。所有史學家都是這樣描述的:俄國軍隊在從斯摩稜斯克撤退時,就為大會戰尋找最有利的陣地,在波羅底諾找到了這樣的陣地。

在莫斯科到斯摩稜斯克的大路左側,與大路幾乎成直角——從波羅底諾到烏季察,也就是作戰的那個地方,俄國人事前在那兒修築了防禦工事。

在這個陣地的前方,在舍瓦爾金諾高地,設立了一個觀察敵情的前哨。二十四日,拿破崙進攻這個前哨,佔領了它;

二十六日,開始進攻已經進入波羅底諾戰場的全部俄軍。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而這是完全歪曲的,這一點,任何願意深入研究事情真相的人,都能很容易弄清楚。

俄國人並沒有尋找最好的陣地;恰恰相反,他們在退卻中放過了許多比波羅底諾更好的陣地。他們沒有據守這些陣地中的任何一個:因為庫圖佐夫不願採納不是他所選擇的陣地;因為人們對大會戰的要求還不夠強烈;還因為帶領後備軍的米洛拉多維奇尚未趕到;還有其他無數的原因。事實上,以前所放過的陣地都比較強大,波羅底諾陣地(大會戰的地點)不但不強大,與俄羅斯帝國任何一個地方相比較,哪怕隨便用針在地圖上插一個地方,它都更不像一個陣地。

在大路左側與大路成直角的波羅底諾戰場(就是大會戰的地點),俄國人非但沒有設防,而且在一八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前,從未想到在這個地點會打一場大仗。以下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其一,不但二十五日以前那裡沒有戰壕,而且二十五日開始挖的那些戰壕,到二十六日也沒有挖成;其二,舍瓦爾金諾多面堡的形勢可資證明,那個在發生戰鬥的陣地前面的舍瓦爾金諾多面堡,是無任何意義的,為什麼比別的據點更要加強那個多面堡呢?為什麼要耗費一切力量,損失六千人,把它據守到二十四日深夜呢?要觀測敵人,一個哥薩克偵察班就足夠了;其三,作戰的那個陣地不是事先料到的,而舍瓦爾金諾多面堡也不是那個陣地的前哨,因為直到二十五日,巴克萊·德·託利和巴格拉季翁還相信舍瓦爾金諾多面堡是陣地的·左·翼。而庫圖佐夫本人在那次戰役之後,在一時盛怒之下寫的報告中,也說舍瓦爾金諾多面堡是此陣地的·左·翼。只是在很久以後,可以自由地寫波羅底諾戰役的報告時,才捏造出那一套奇談怪論(大概是為一個不會犯錯誤的總司令辯護),說舍瓦爾金諾多面堡是一個前哨(其實,它不過是左翼的一個設防點),說波羅底諾戰役是在我們預先選定的、在修築了工事的陣地上進行的。實際上,那次戰鬥是在一個完全意外的,幾乎沒有任何工事的地點爆發的。

事情顯然是這樣的:沿科洛恰河選定了一個陣地,這條河斜穿過大路,不是成直角,而是成銳角,因此左翼是在舍瓦爾金諾,右翼靠近諾沃耶村,中心在波羅底諾,也就是在科洛恰和沃伊納兩河匯流的地方。假如不去管仗是怎麼打的。只要看一看波羅底諾戰場,就一目瞭然,這個戰地是以科洛恰河為掩護,以阻止沿斯摩稜斯克大路進犯莫斯科的敵軍。

二十四日拿破崙騎馬來到瓦盧耶瓦,他沒有看見(正如史書上所說的)從烏季察到波羅底諾的俄國陣地(他不可能看見那個陣地,因為它並不存在),他也沒有看見俄國的前哨,但在追擊俄軍後衛的時候,他碰到俄軍陣地的左翼——舍瓦爾金諾多面堡,出乎俄國人意料之外,拿破崙把他的軍隊移過科洛恰河。這樣一來,俄國人已經來不及迎接大會戰了,只好撤掉他們本來要據守的左翼陣地,佔領一個不曾料到的,沒有修築工事的新陣地。拿破崙轉移到科洛恰河對岸,也就是大路的左側,這樣拿破崙就把即將打響的戰鬥從右側移到左側(從俄軍方面看),移到烏季察、謝苗諾夫斯科耶和波羅底諾之間的平原上(作為一個陣地,這片平原並不比俄國任何一片平原更為有利),二十六日的大會戰就在這片平原上打響了。預定的戰鬥和實際的戰鬥的草圖見下頁:

假如拿破崙不在二十四日傍晚到達科洛恰河;假如他當晚沒有立刻下令攻打多面堡,而是在第二天早晨開始攻打的話,那麼,就不會有人懷疑舍瓦爾金諾多面堡是我們的左翼了;而戰鬥也會像我們所預料的那樣進行了。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大概會像我們所預料的那樣進行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大概會頑強地守衛舍瓦爾金諾多面堡,與此同時,從中央或者從右面攻擊拿破崙,而二十四日大會戰就會在預定的修築有工事的陣地上進行了。但是,因為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