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若是放在幾十年前,太祖在的時候,不過是信手捏來,尤其是在張士誠和陳友諒時期,由於南方諸侯們相互攻伐,因此造船的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只是自此太祖皇帝禁海,那些從前的船匠早已另謀出入,只有一些朝廷小規模的造船,保住了一些人的飯碗。
眼下手藝還是有的,各種船隻的製造流程,在古籍中也都有記載。
至於這些匠人,也都是造過一些船的,可是真要說手藝有多好,那也只有天知道。
他們一到,便被安置下來,安置他們的不是別人,乃是郝三。
郝三這一趟親自來安南,就看出了郝家對造船的重視。可是要造船,眼下的經驗卻是一片空白,唯一能依仗的就是銀子。
沒有錯,郝傢什麼沒有,就是有錢,既然有錢,那麼自然花最大的氣力,招募船匠,花費重金,購買船料,而現在,銀子花了出去,就得聽到響了。
郝家是從來不做虧本買賣的,所以見不到船,這上上下下可就不好交代。
郝三對這裡的事務都很好奇,最好奇的就是船塢。
這裡的船塢乃是安南造海船的地方,只是戰亂之後,這裡便荒廢下來,這裡近鄰海防市舶司,距離海防城有一些距離,卻也安靜,因為附近有一條河流直通清化,同時也有支流,甚至可以抵達升龍和諒山,所以這裡的地理位置可謂極佳。
原先的船匠早已不知下落了。所以徵用原先的安南船匠也不可能。
好在諒山那邊拉來了不少人,這些人居然統統都是漢人,都是從前反叛的明軍。此後成為了勞力。
說起來,一開始的時候,這些勞力的情緒很是不穩定,有不少人試圖逃竄,不過很快,這種情況就越來越少,甚至不必監視。也極少有人潛逃。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一旦潛逃就是逃犯,追回來便是敲骨扒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即便是真的逃了,在安南無法立足,挨餓受凍,若是逃去大明。那裡黃冊制度森嚴。沒有路引和戶冊,根本無法立足。
反觀在這裡修橋鋪路,或者是在工坊中做活,雖然辛苦,每日汗流浹背,可是有吃有住,伙食也算不錯,其實和從前做官兵並沒有太大的分別。
所有的勞力。全部保留了官兵的編制,分為百來個千戶所。百戶所之下設百戶,百戶之下是小旗,每個小旗是十一人,小旗管理一個生產的隊伍,然後再派遣做工,小旗來作為監督,各旗之間也有競爭,比如在布紡裡,一個小旗便是一個高爐,每日煉出來的合格鋼鐵多少都有記錄,月底的時候結算,產量高的小旗都有賞金,這些賞錢直接下發給每個勞力,在他們的勞力營裡有專門的雜貨鋪,無論是書籍、香燭、熟食、水果、衣衫之類,應有盡有。
甚至還有專門的贖買制度,只要勞力存了百兩銀子便可獲取自由,自此不再是勞力,甚至也可以在工坊裡做工,當然,工錢比勞力高了不少,贖買之後最大的吸引力便是接了家小來生活,這對勞力們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百兩銀子,即便是一個勞力所在的小旗月月都力爭上游,年年賞錢不拉,沒有七八年功夫怕也存不到。可是對勞力們來說,有了賞錢,卻是動力。在小旗的內部,那些磨洋工的傢伙往往都會遭人鄙視,因為這種人拉了整個小旗的後腿,畢竟每個小旗內部都會有幾個記掛著妻兒的人,越是在這裡,這種情緒就越是激烈,他們贖身的願望極為強烈,這種人幹勁最是十足。即便是無牽無掛的人,誰不指望多一點賞錢?有賞錢總比沒有的好,給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手裡有個錢偶爾買些水果,這些可都仰仗著賞錢。
是以,任何阻擋大家掙銀子的人都會受到同旗的人排擠,被小旗官拿來收拾,有的人固然是偷了幾下懶,可是最後遭受的卻是眾人白眼,甚至是各種欺辱,得不償失。幾番下來,大家都明白了規矩,再不敢偷懶了。
這些抽調來的勞力,個個精壯,一個個膚色青銅,滿手的老繭,一看便是能做事的人。
他們抵達這裡之後,郝三便拉著船匠開始挑人。
每個船匠都可以收兩個工徒,用來打下手,這倒是讓船匠們很是滿意,顯然,他們的規格是老師傅的級別,平時出工也可以輕快一些。
挑完了工徒,緊接著就是購置船料了,其實這倒不必他們擔心,諒山那邊早有準備。倒是如何造船,造什麼樣的船,此時卻是眼下所有人最為關心的問題。
和從前一樣,金陵那邊,郝大人送來了一些草圖,還有一些書信,裡頭倒是有不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