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家的人都有一個性子,那就是受不得枕邊風。
太祖與馬皇后如此,後來的弘治與張皇后也是如此,至於那成化帝和萬貴妃更是如此。你瞧那成華帝,無論他如何昏聵,如何混賬,但是隻單單這一點,那麼恭喜的是,成化帝絕對是親生的,這是祖傳的基因,斷不會有錯。
徐皇后與朱棣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觀感上給人一種朱棣大男人的印象,無非是因為徐皇后有自知之明,希望做個賢后,如馬皇后那般,偶爾會有幾句諫言,卻絕不會輕易干政。至於張皇后比馬皇后和徐皇后差一點,萬貴妃這個純屬是坑夫貨,所謂一代不如一代,從中即可管中窺豹。
朱棣聽了徐皇后的話,確實心動了,假若是別人說這番肺腑之辭,多疑的朱棣尚且會懷疑他的居心,甚至連想都不必想,便斷然拒絕,可是現在,他卻不得不好好思量了。
沐英……沐英……
徐皇后提到的是沐英。
沐家確實是義子中的楷模,不但是他為大明朝立下赫赫功勞,為大明朝南征北戰,尤其是平定雲南最為出彩。而且忠心耿耿,為大明鎮守南疆不曾有過差池,再有沐英的長子沐春,十七歲就隨父征戰西南,後又平定雲南等地反叛。積軍功授予後軍都督府僉事,當時群臣請求讓其試職,所謂試職就是實習,怕這沐春年紀太輕,擔當不了重任。結果太祖皇帝則說:“這孩子是我家人,不用試職了。”於是直接授予其實職。沐英死後。沐春繼承爵位,鎮守雲南。並鎮壓維摩十一寨、平越巂蠻、阿資等叛亂,也是功不可沒。
沐英的次子沐晟,也深受太祖皇帝的喜愛,後歷任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建文元年封侯。當時麓川反叛,沐晟討伐平定麓川,功勞也是不小,此次南征。沐晟也是率一部軍馬先行進發,作為明軍的前軍和嚮導,如今已與安南浴血奮戰。
太祖皇帝對帶兵的將領一向都有疑心,可是唯獨對他的這些養子和義子卻都十分信得過,當時的開國功臣十有八九都遭受了屠殺,可是沐英、平安、李文忠、徐司馬這些人卻都一直受倚重,不但讓他們在外頭帶兵。甚至有一些直接讓他們鎮守各處。值得一提的就是平安,朱棣靖難之後,平安奉命帶兵抵抗朱棣,屢敗燕兵,斬驍將數人,燕將莫敢嬰其鋒。最後平安戰敗,朱棣依舊對他甚是倚重,命他為為北平都指揮使,鎮守北平。
可以說,太祖皇帝在世的時候已經清除了所有的障礙。將所有的開國功勳都殺了個乾淨,而留下來的這些人還有幾分本事的。除了姓朱的這些人,就剩下老朱家的養子了。其實從靖難之役就可見一斑,燕軍這邊,主要是朱棣和朱權為首的一群藩王,而南軍這邊,領軍掛帥幾乎是一群養子,平安是養子,而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李文忠又是朱元璋的養子,因此這靖難之役,倒有點是親兒子們打養子和養孫的戰爭。
朱元璋這樣多疑的人尚且對自己的養子如此器重,也十分放心,而事實上,他的這些養子們也沒有讓他失望,無論是李文忠還是平安亦或者是沐英,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心耿耿。
朱棣此時也不由動心了,他一向喜歡拿太祖皇帝給自己臉上貼金,到處嚷嚷其實我父皇是喜歡我的,當政之後,又打著恢復祖制的旗號,而現如今徐皇后直接以太祖的典故來說服他,很有殺傷力。
只是這事兒確實不小,朱棣當然曉得,收養了一個養子意味著什麼,他揹著手,在殿中團團亂轉,依舊還有幾分疑慮,隨即他道:“效仿李文忠的例子,賜姓朱,卻依舊命他姓郝,供奉他的宗祠,這倒沒什麼不可,這小子確實不錯,才幹是有的,朕也頗為喜歡他,朕考量的是其他的事,他和太子關係一向不睦,假若收了他做養子……只怕……再者,朝中那些大臣,朕今日下旨加重了錦衣衛的權柄,他們是敢怒不敢言,心裡有怨氣是真的,現在若是再如此,他們必定跳出來反對,若是太子也攙和,哎……”
朱棣的思維十分精準,很快就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所在,收養了一個養子,卻惹得親兒子大張旗鼓的帶人反對,這事兒傳出去可不好聽。
不過徐皇后卻不這樣看,女人其實有自己感性的一面,反而笑道:“臣妾也聽說過一些流言,不過年輕人之間有些摩擦也是理所應當,郝風樓畢竟是他們母后的救命恩人,他們感激都來不及呢!況且一旦收養,那便成了自家的兄弟,到時候陛下將他們二人叫到跟前來,讓他們化干戈為玉帛,這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太子人品貴重,不是小肚雞腸之人。而郝風樓呢,雖然心胸未必開闊,不過看在陛下和臣妾的面上,想來也不會和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