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沒什麼意思,咱們家的糧可是吃不完的,年年要賣,可是糧價即便是價格再高的時候,收益也是稀薄,同樣一畝棉花,收益是一畝地的三至四倍,假若咱們繼續種糧,這萬頃良田,豈不是都可惜了?所以……兒子打算立即採買棉種,讓名下絕大多數的田莊,立即改種棉花,至於糧食,有個百來頃其實已經足夠,咱們在占城那邊的糧食堆積如山,吃都吃不完呢,許多陳糧賣不出去,只能任由它們爛了,與其如此,還不如真金白銀的種糧換銀子實在。”
安南的土地肥沃,尤其是幾處平原地區,由於雨水充足,加上陽光又好,所以許多地方,糧食都是一年兩熟,他們和中原王朝不同,這裡幾乎沒有任何糧荒的問題,所以對安南人來說,糧食稻米幾乎是無用之物。
黎昌嘆口氣,道:“說是這樣說,可是古人有云,國不可無糧,若是咱們都種了棉花,這糧食哪裡來?太宗王上曾屢屢督促耕種……”
黎福這時候倒是大膽了:“話是這樣說,可是父親,古人說的再好,可是與我家何干?我們不種棉花,別家也會種,到時候咱們手裡拿著一堆不中用的糧食,人家卻是賺了錢,豈不是白白便宜了外人,現在世道這樣的壞,誰知道將來是什麼樣子,父親為子孫計,也該想盡辦法,為子弟們多備些銀錢才是。這幾年,咱們黎家是表面風光,可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黎昌打斷他:“罷罷罷,你不必再說了,老夫知道你們三兄弟的意思,這件事,你們自己拿捏吧,其實你們說的有道理,未雨綢繆是對的,豈可放著金山、銀山,卻還困著自己?不過……這事兒要謹慎,那姓吳的未必可信,你們要撿幾個信得過的人,立即去諒山一趟,眼見為實,若是果然如傳言中所說的那樣不虛,再盡力而為,哎……眼下的事,是越來越看不懂了……”
他吁了口氣,三個兒子如獲王詔,自是喜滋滋的去了。
如黎家這樣的家族,不是一個兩個,安南的這些豪族,本身擁有無數的土地,而且土地大多肥沃,可是種出糧來,卻總是吃不掉,又賣不上價錢,因此,許多人都動心了。
也有人能抵制這種誘惑的,可是能抵得住一時,卻也抵不住一世,族中的子弟聽到其他人都開始籌措種棉的事宜,自家卻還等著稻種種糧,心裡不免覺得可惜,銀子誰不喜歡,越是大戶人家,就越是對銀錢有特別的渴望,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這銀子能換來如何美味的山珍海味,能換來高官厚祿,若是窮苦人家,在他們眼裡,不過是自己一天吃一個餅,皇帝一天吃一百個餅罷了。
於是乎,整個安南私底下,彷彿隱藏著暗流,各種訊息,都在流傳。
而且諒山那邊,也漸漸進入了他們的視野,許多人突然發現,諒山那邊不但收棉,還大量的收購犀角、象牙、香料、香木,許多安南的商賈,靠著兜售這個,賺了大錢。
小商賈就是小商賈,在世家大族們眼裡,他們操的是賤業,從本心上就瞧他們不起,而如今見他們獲利巨豐,自然不可能繼續讓他們佔便宜,於是乎,不少如吳順這樣的人,改頭換面,背地裡得了世族們的支援,亦是開始將大量的特產輸送到諒山去。
更有不少土地不多,可是在安南頗有些實力的門閥,見人家紛紛要種起棉花,個個即將肥頭大耳,心裡不免著急,不過很快,更多的財路也開闢了出來,有些人憑藉著自身的權利,打通無數的關係,讓他們到占城、哀牢、牛吼、暹羅、冊馬錫、闍蒲、真臘等地去收棉花,反正那兒的棉花更賤,諒山那邊又是有多少要多少,雖然路途遙遠,可是刨除掉運輸的費用,卻還有利頭。
………………………………………………………………………………………………………………………………………………
第一章送到,去處理下車子了,今天去南昌,明後天回家,所有的事,就算全部料理,這2、3天依舊是兩章,不過以後,會安心碼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