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朱棣有些印象,因為徵安南,所以朱棣著實惡補了一些安南的訊息,各衙門那邊都送有一些相關的安南風俗和重要人物的奏書,而這個範公蘊就位列在奏書之中。
此人乃是安南名士,安南和大明一樣,都崇尚儒學,這位範名士就是安南的儒學大家,不只如此,此人還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如今年界六旬,桃李滿天下,在安南士林是極有影響的人物。這樣的人相當於方孝孺,只是唯一的不同是,安南朝廷屢屢徵他去做官,他卻不肯,因此博了個淡泊名利的美名,在安南風頭很勁,雖隱於市,可是拜會他的官員卻如過江之鯽。
朱棣對這樣的人向來敬而遠之,而且嗤之以鼻,這樣的人無非就是博取名望的高手罷了,什麼淡泊名利,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只是……這樣一個人上了陳情上來,口稱安南雖是貧瘠,卻久慕王化,偽王已除,國不可一日無主,但請大明闢郡縣,設布政使司,使安南入中國。
不只如此,範名士還之乎者也,博古論今,大談早在秦漢之時,安南即是中國,屬桂林郡,此後千年分分合合,如今理應如何如何……
朱棣的眼眸頓時放出亮光,忍不住道:“大事定了。”
他幾乎已經陷入了痴狂狀態,一本本的陳情,認真地看,裡頭有官員,有士紳,有儒士,甚至還有僧人,林林總總,以至於朱棣都不知道到底牽涉了多少人。
不過幾乎可以肯定,刨除掉那些無知百姓,這些人佔了安南的絕大多數,至於百姓,自然不算在民心之內。
一直看到最後,朱棣才長長地鬆了口氣,等他恍然大悟,才發現已到了午時時分,外頭的太陽正空高掛,而鄭和則是側立一旁,焦急等待。
“陛下……”
朱棣頜首點頭道:“哦,現在什麼時候?”
鄭和道:“午時三刻,陛下該用膳了。”
朱棣卻是笑了,手指這些陳情,道:“你可知道這些是什麼?”
鄭和一頭霧水,不過他大致猜到了一些端倪,卻是故作不知道:“奴婢不知道。”
朱棣卻是龍顏大悅,哈哈笑道:“這便是朕的山珍海味,是朕的美酒佳餚,有這些東西,朕何須用膳?想不到啊想不到,想不到朕一直擔心的事原來竟是子虛烏有,想不到朕一直掛在心上的事卻能水到渠成。”
朱棣所擔心的是安南糜爛,到時候將大明的財政拖垮,朝廷不可能無休止的將精力放在小小的安南。而朱棣所掛在心上的,卻是安南的歸屬問題,拿下了安南,花費了這麼多功夫,卻是給他人做了嫁衣,朱棣的心裡是不甘願的。
可是現在……卻是民心可用,也就是說……朱棣終於可以收穫了。
這兩樣大事時刻困擾著這位大明天子,朱棣是雄主,絕不是那種所謂的‘仁善’之君,這種人最吃不得虧,而如今看來是要大賺一筆了。
朱棣霍然而起,整個人顯得興致勃勃,揹著手在殿中來回踱步,還不忘分享這份喜悅:“你可知道陳情的都是哪些人?你肯定想不到,鄭和啊,你太老實了,有些事,你便是再大膽也想不到。其實何止是你,即便是朕也沒有想到。”
“你知道他們說些什麼?哎……原以為是辦了壞事,現在回想卻不一樣了。”
“這些安南人竟是一個個為郝風樓叫好,對那陳天平,人人喊打,這陳天平的人緣也未必太差了一些,硬生生的把安南推給了朕,哈哈……”
“如此一來,大事可定,朕心頭的大石也就可落下了,所有的事都可迎刃而解……”
只是可惜,鄭和此時並沒有露出喜色,而是立即垂淚,旋即跪倒在地道:“奴婢……奴婢有話說。”
朱棣駐足,道:“你哭什麼,有什麼直言無妨。”
鄭和泣告道:“若是如此,那豈不是說奴婢的師兄郝風樓無罪?不但無罪,還有大功,這鎮撫之功,為民除害,卻是少不了的。再有,其實……其實奴婢去探望師兄之時,師兄關押在牢籠之中,渾身惡臭,每日所食的不過是乾冷的饅頭和清水,他在牢中吃了許多苦,大理寺那邊故意為難他,這樣的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吃了這麼多的苦頭,卻囑咐奴婢,讓奴婢不必告知陛下,他說陛下日理萬機,豈可關注這樣的小事,陛下若是聽聞此事之後必定會命人換一個乾淨的牢房,可是一旦下旨,不免又要引起群臣猜疑,議論不休,與其如此,他寧願吃些苦頭也不願教陛下分心……”
………………………………………………………………
同學們,期待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