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之外是一片曠野,不遠處是一條河流,河水因為近日雨水較多的緣故,已經暴漲。
這條河,就成了兩軍的邊界。
暹羅人曾想過拆毀河上的石橋,卻已是有些來不及了,因為靠近王都,石橋極為堅固,即便是要拆毀,也絕不是一兩日能辦到。
因而昭祿群膺調派了一營人馬在此守候,本想在此堵截明軍,可是旋即一想,這一營人馬又撤了回來。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位昭祿群膺大王也算是精通兵法之輩,兩軍沿河對峙,對方火炮犀利,若是在河對岸炮轟,這對暹羅大軍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他故意命人後撤兩裡,虎視眈眈,為的,就是等待明軍渡河。
若是明軍渡河,則立即一擁而上,在他們渡河的半途截擊,使他們首尾不能相顧,將他們一舉擊潰。
這種戰法頗為流行,也確實有效。
因此暹羅萬餘大軍,分佈於石橋四周,厲兵秣馬,便等待這最後一擊。
昭祿群膺已經冷靜下來,無論這個冷靜是不是給人看的,即便是他心裡已是緊張萬分,甚至是恐懼萬分,終究他還有有幾分領袖的氣質,他穿著金甲,親自乘坐戰象,率兩百象兵在此耐心的等候,這象兵,就是他的必殺武器。
對面的明軍,幾乎任何一舉一動,都在昭祿群膺的眼底,他們的人數其實並不多,滿打滿算,也不過五千上下,當然昭祿群膺不敢小覷。其實他到現在都不明白。五千的孤軍,到底是憑什麼十日之內行軍三百餘里,這顯然有悖他的認知,也有悖大城軍民的認知。
明軍在羅勇登陸的時候,昭祿群膺已下令封鎖了訊息。之所以封鎖訊息,無非是想要安穩人心而已,他本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將這一支孤軍趕下海去。結果……這卻反而讓人心動搖起來,對於尋常的軍民來說。稀裡糊塗的來了一支明軍,一下子就兵臨了大城城下,雖然官府已經一再宣傳,這是從海上來的孤軍,可是相信的人卻是不多。大家都不是傻子,海上能有這麼多軍馬?海上能一路從羅勇打到大城,據說還是十天時間抵達大城城下,即便是完全不需輜重的尋常人都不可能,何況是一支軍隊。
而許多人卻是確信,這支軍馬,乃是從真臘來的,若是從真臘來。那兒有暹羅十萬精兵,明軍怎麼來?於是乎流言四起,都說在真臘。暹羅十萬精兵全軍覆沒,明軍已經勢如破竹,兵抵大城。
這等流言是最可怕的,即便是昭祿群膺也是急的怒火攻心,因為無論是城裡還是城外的軍民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十萬暹羅精兵都不是明軍的對手。那麼,這都城裡的萬餘老弱。難道會是明軍的對手麼?
更可怕的是,那真臘的軍馬。有不少都是城中的親屬,於是滿城都是哀鴻,有不少人已經做好了自己兒子、兄弟戰死的心理準備,許多人固然是仇恨明軍,可是某種程度來說,對昭祿群膺也是大為不滿。
是啊,若不是你一意孤行,非要和大明做對不可,又怎麼可能會讓明軍對暹羅開戰,若不是你,他們怎麼會死?
這等不滿的情緒,來自於軍民,也有相當多數的貴族。
這些人一方面,是為自己的身家性命打算,大明的強大,他們再一次得到了印證,一旦暹羅戰敗,就是清算的時候了。況且現在,大王的民心盡失,即便是勉強保住了大城,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也是不可預知之事,許多野心勃勃之輩,乃至於從前被昭祿群膺所打壓的一些貴族勢力,趁著城中空虛,已是有些磨刀霍霍了。
而昭祿群膺當然能洞察這一切,這也是他急於決戰的原因,明軍是孤軍,自然是希望速勝,而他現在也急於速戰,為的,就是立即解決這個外患,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都城,鎮壓那些野心勃勃的亂黨份子。
昭祿群膺渴望明軍進攻,極為渴望,他的目光一直注視著南方,等候著決戰的到來。
………………………………………………………………………………………………………………………………………………………………………………………………………………………………………………………………………………………………………………………………
戰況已經十分清楚,明軍在河畔小小的休整之後,立即有斥候將沿著河所偵查到的暹羅軍部署送到了臨時搭建的中軍大營這裡。
郝風樓託著下巴,否決了所有的可能之後,隨即開始聆聽參謀們的建議。
這些參謀,多是一些老兵,或是受傷退下來的武官,絕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