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書友巫蔚青打賞加更)
韓成不想使用陶鍋很久了。
部落裡也有用銅鑄造鍋。
只不過受制於銅的材質,以及部落裡鑄造青銅器具技術不夠的原因,部落裡的銅鍋,還是不太行。
最大、最成功的那一口,一次性做出來的飯,也只不過是夠五七個人食用。
在依舊施行大鍋飯的現在,這樣的鍋,顯然是不太能夠適應情況的。
有鑑於這個情況,所以也只能是繼續使用陶鍋。
當然,韓成之所以這樣看不上陶鍋,並不是因為它看起來太土,而是因為它的導熱性不成,不能用來炒菜。
他沒有讓部落裡的人在銅鍋上面死磕、沒有在部落裡大規模的用銅鍋取代陶鍋也是如此。
因為銅鍋受制於材質的原因,也一樣不適合炒菜。
如果銅鍋可以用來炒菜的話,不論如何他都會讓部落裡的人,將又大又好的銅鍋給弄出來!
部落裡的這些陶鍋,早就被他給砸了一個稀巴爛。
他將這第一鍋的魚悶上沒多久,便又有人拎著一罐子舂好的米過來了。
這一次,韓成沒有再動手淘米,而是讓經常在廚房裡忙碌的人淘米。
這也是對她們的一種鍛鍊。
不論是新工具也好,還是新的食物也好,不多做上幾次,就不太容易能夠將之做好。
韓成自然是不可能長久的呆在廚房之中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讓部落裡的人鍛鍊鍛鍊就成了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韓成也沒有閒著,此時的他拿起了一柄大木勺,將之探到已經滾了的、正在蒸米的那個大陶鍋之中。
用柴火鍋蒸米,跟用電飯鍋蒸米不一樣。
電飯鍋蒸米只要把米以及合適的水新增到鍋裡面,蓋上蓋子,按到蒸米上面就可以等著吃了。
但是柴火鍋就不成了。
用柴灶蒸米不僅僅需要掌握火候,防止將米蒸糊,還需要在米沒有蒸好之前,多用勺子貼著鍋底,來來回回的推拉幾次。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米‘振鍋’。
所謂‘振鍋’就是說,米粒粘在鍋底上。
如果不來回攪動幾次,將粘在鍋底上的米粒給攪動起來,弄到別處去,很容易就會在接下來的過程裡糊鍋。
不僅僅是蒸大米乾飯是這樣,熬煮玉米糝飯,也同樣需要多攪動幾次。
在韓成的記憶裡,大約是在他十三四歲的時候,家裡面才使用上了電飯鍋。
所以對於用柴鍋蒸米、熬粥這些,他並不陌生。
“把火燒小一些,不要大火燒了。”
“把鍋下面的柴用灰蓋上吧……”
在攪了幾次鍋之後,鍋裡面的水越來越少。
韓成開始給燒火的人做出這樣的交代。
而後就手中拿著勺子,小心的在冒著氣泡的米飯表層刮過,將上面的‘米油’給刮出來,放到碗裡面。
米油這種東西,可是韓成的最愛,可以說是一鍋米的精華所在。
蒸上一大鍋米,基本上就能盛出來這一碗的米油。
這麼多的米才熬煮出來這麼點的東西,它的珍貴之處可想而知。
用柴灶蒸大米乾飯的時候,韓成最喜歡喝的,就是這碗刮出來的米油。
那一口喝上去,是真香!
米油刮出來,這一鍋米基本上也就已經蒸的差不多了。
蓋上蓋子再悶上一會兒,米也就熟了。
韓成將鍋蓋掀開,把蒸好的米給盛到了盆子裡面。
將鍋裡面的米鏟到最後,韓成所期待的驚喜終於出現。
看著那鍋下面的那一層緊緊的貼在陶鍋上的、顯得有些焦黃的米鉻渣,韓成就忍不住的嚥下了一些口水。
這東西同樣也是蒸米時韓成的最愛之一。
唯一能夠可以與之相媲美的,是用柴灶蒸饃的時候,貼著鍋邊放的饃邊上所出現的饃鉻渣。
這兩樣東西都是一樣的美味。
根本就不用菜,韓成就能夠吃上很多。
不過隨著他的長大,蒸米時使用電飯鍋、饃也都是在街上買之後,這兩樣東西,慢慢的也就隨著越來越遠的兒時一起離去了。
現在回到了原始社會,不用多想,電飯鍋在有生之年,他算是用不到了。
不過卻也因禍得福,可以吃上一些很具有兒時記憶的童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