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送傢俱用了差不多一個半鐘頭,來回拉了兩趟,終於把傢俱都送過去了。
返回木器店後接上牛爺,還有高明啟蹬著腳踏車跟上他們,一行三人朝著十渡的方向出發。
在出發以前,高明啟就已經提前回家一趟,他這次跟師父出門,估計到明天才能回來。
又從李清家裡帶上鋪蓋卷,三人收拾好東西就出發了。
南行至永定門出了北平城,這趟路程得途徑盧溝橋,長辛店,良鄉,竇店,最後抵達十渡。
早年間曾經流傳著一首很廣的民謠:前門樓子修得高,菜市口人多鬧吵吵,彰儀門(廣安門)外石頭道,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有十一孔,東頭獅子西頭象,長辛店街五里長,二十五里到良鄉,良鄉塔、半山坡,過了竇店琉璃河,琉璃河一道溝,三十五里到涿州。
這首民謠描述的就是從北平中心出發,出了內城,經過盧溝橋南下,到達良鄉、涿州的路程。
十渡的位置也差不多,不過到了竇店琉璃河以後,得轉向西邊,再走不遠就能到了。
這年代出了城市後,路就變得很難走,甚至往偏遠的地方去根本不通車。
一路上更多的是牛車騾子車,偶爾能看見幾輛腳踏車,三輪車更是少見。
尋常的板兒爺只接城裡的活兒,不可能往外面走,遠了不說,還容易把三輪車蹬壞了。
這一趟單程得超過一百里地了,李清也沒問價,和牛爺說看著給就行,不要錢也去。
出城沒多久,他們就來到盧溝橋。
盧溝橋是北方最古老最長的一座十一孔聯拱石橋,自金大都時期建造,距今天已經有了八百多年的歷史。
上橋時迎面立著兩頭大石獅,到了西頭下橋時,那邊就變成兩頭大石象。
從白灰色的橋上駛過,即使已經過去了幾百年,可高明啟他們還是感覺到一種厚重的氣息撲面而來。
三人上了橋後就沒有再說話,目光不自覺地落在橋上,兩百多米的距離卻走了很久才過去。
這時節氣候少雨乾燥,橋下的河水乾涸,已經露出大片的河灘。
迎面來了一排駱駝隊,少說得二三十頭駱駝,一個個全都揹負著貨物,緩慢地走向盧溝橋,準備從這裡進入北平城。
過了盧溝橋以後,高明啟和李清都加快了腳下的速率,按現在的速度來算,中午之前他們肯定到不了李家村,只能儘量把時間往前提。
終於在太陽過了正午,往西偏了一大截的時候,三人抵達了李家村。
中午他們都沒吃飯,雖然帶著乾糧和水,但是半道上風塵僕僕,又有寒風呼嘯。
估計吃也吃不好,仨人就商量好到了地方再吃。
牛爺更是沒有任何意見,出城以後,他就縮在三輪車斗裡面,用鋪蓋棉被把自己包裹起來。
剛到了李家村,村口還能看到幾個老人靠在牆後邊,躲著北風曬太陽。
這些人的目光都看向了突然出現在村子的三人,當李清拉下遮在臉上的毛線面罩後,幾個老頭認出了他。
“哎呦,大清回來啦,多久沒見了。”
“是呀,回來看看,三叔身體還好。”
簡單和老人聊了兩句,李清就在前面帶路,順著村裡的小路七拐八拐來到一處小院子。
院門上著大鎖,李清下了三輪車走上前開啟了門鎖。
這是李清老家的房子,自從他爹帶著他們去到北平城以後,就很少回來了。
即使走的時候打掃得乾乾淨淨,許久沒回來少了人氣,院子迅速變得荒涼起來。
所幸房屋都還完整,起碼還能住人。
院子裡頭是一間正房,東西兩座廂房,對比北平城的四合院建築來說,這裡的屋子就簡陋許多了。
屋子牆壁是使用土坯搭建而成,正房上了梁還好一些,東西房明顯已經有些漏頂了。
不過他們輕易不回來住,所以就一直沒有修補。
“牛爺,您稍坐會兒,我去生火燒水,咱先吃了飯。下午您去看傢俱,我把屋子拾掇出來,咱住一晚上再回去。”
李清開啟北屋的木門,讓屋子裡面的灰塵散了散,院子南頭還搭著一個棚子,他從這裡挑揀了一些柴火,在屋子裡面生起了火。
三人也顧不上屋子裡的灰土,一路過來著實有些累了。
牛爺歲數大一些,一坐下就不由自主打起盹眯著了。
高明啟跟著李清去鄰居家挑了兩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