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衙門全體同僚之福呀”
任俊傑瞄了盧驛丞一眼,笑罵道“本官看你這張嘴也要像李司丞一樣了,好的不學壞的學,快下去安排吧”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市舶司的人也都知道這位年輕的上司是開得起玩笑的,所以他們與任俊傑相處起來挺融洽的,任俊傑也算是跟他們打成了一片了。
“是是是,下官這就告退。”盧驛丞笑著行了一禮後,便轉身走了。
十二月初十,又到了五日一早朝的日子。
今天皇帝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提起了遼金衝突和金國使臣要來京城的事情。
其實皇帝不說,京城的官員們大多也覺得這些天的異常,京城戒嚴,兵部調走了京城軍械庫一些軍械,大把大把軍械火器往邊關那邊運送,戶部又有調糧大動作。
要是還察覺不到異常,那就不用在圈子混了,直接回家種田去吧,當官不適合你。
皇帝提起這事也是按照流程跟文武百官商議,一般來說,談及打仗,那就有保守派也有激進派,誒,這次居然大多都主戰。
主要是皇帝前幾天就跟朝堂上幾個大佬都商談好了,所以沒啥人反對,連禮部尚書一派的官員都難得的不當攪屎棍了。
不過一樣米養百樣人,還是有些中立的頑固保守派覺得打仗就是在耗費國力,現在的太平盛世來之不易,切勿因為戰爭而拖垮了國本。
自古聖王治天下皆是用仁義二字,若是陷入苦戰,百姓還有好日子過嗎?皇上還怎麼以仁義治天下?皇上要為天下百姓三思呀。這是某位臣子的原句。
仁義就是要以德服人,別人打了你,你只能守不能反擊,反擊就是錯的。
皇帝一聽直接就被氣笑了,真想敲開這群滿嘴仁義道德的人的腦袋,看看裡面裝的是什麼,終究還是過得太安逸了,怎麼不想想這些年遼人在邊關搶了多少村莊,殺了多少無辜百姓。
所以皇帝直接怒懟了一句:遼賊不除,大魏難安。誰再多言一句,就調去邊關體驗一下邊塞生活吧。
此言一出,大多數主戰的臣子高呼“皇上聖明”
但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畢竟皇帝之前可是多次說過,好的臣子就是要像魏徵一樣積極進言。他會虛心納諫的,說錯了也恕臣子無罪。
於是乎,林子大了就不缺頭鐵的鳥,還真有個頭鐵的言官再三勸說,最後還說為了祖宗基業,他要以死相諫。
皇帝也是被他磨沒了耐性,直接指著金鑾殿下方的柱子,怒道“撞,你撞了朕必厚葬於你”
誒,幾乎所有臣子真給那個言官讓了一條路,這要擱平時,多少會有人上來拉著他的,但今天皇帝明顯是真動怒了。
那個言官也有點懵,我不過一時激動說順了嘴,沒想以死相諫啊,今天怎麼沒人上來拉架了?
這要真撞死在金鑾殿上,那名言官也算是成了身後名,而皇帝估計以後會被民間有心人潑點髒水,這也就是一些野史的由來。
一時間場面很尷尬,那名言官明顯是沒料到這種情況,但話都說出去了,一咬牙還真就直愣愣的撞了過去,不過臨近關頭還是偷摸著收了點力。
這一撞只是有個大印而已,並無大礙,連血都沒流出來。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心裡嗤笑蠢不可及。
那名言官倒在地上哎喲哎喲的叫喚著,也沒有起來的意思,他怕皇帝再讓他撞啊。
皇帝看了直搖頭,就這份氣魄還當言官?當初真是瞎了眼,怎麼會看中這麼個玩意來當言官的?
“來人,抬出去,扒了他的朝服,亂棍打出午門,等你想明白了再上份奏本”
“皇上,罪臣知錯了,皇上...”
皇帝也想跟他們好好講講道理,但人家就是一根筋不聽呀,皇帝之前就說過了,說錯了也恕他們無罪,所以也就沒罷了他的官。
後續要怎麼操作就得看皇帝本人了,也許真調他去邊關體驗一下邊塞的風土人情。
“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朕有時會犯糊塗,你們有時也會犯糊塗,所以朕常常說要集思廣益,暢所欲言,但這次決策朕和內閣還有軍機處已經商議多遍,都認為是大好時機,望眾愛卿能理解朕”
百官們見狀,直接又高呼著“皇上聖明,天佑大魏...”
剛剛跳出來反對的臣子可不敢再作妖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